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浇不浇”庄稼都会成长,你“教不教”孩子总会长大,但是“收成”绝对不一样。教育成长路上,无论几个“车轮”都要同向发力,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正确的方法靠老师,认真的态度靠学生,持久的坚持靠家长,三者合力,才足以让彼此惊喜。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以人为本,才是好法。家校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欣赏,互敬互助,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人生境界。
一、孩子只是父母的复印件,原件就是你自己。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长什么样,孩子也会是什么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绝对离不开家长长期高质量的陪伴。当年记者采访上海交大附中武亦姝(央视诗词大会比赛冠军),就提到武爸爸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机关机,和孩子一起邀游在知识的海洋,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质量陪伴,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收到了清华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录取通知书。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没有孩子之前从来不看纸质书,后来有了娃,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书里提到“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你首先就要成为那样。”于是决心改变自己,从吕涵上一年级开始,家里就有不成文的规矩---不开电视(一年看两次,春晚和开学第一课)。不打游戏,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半小时亲子阅读,当时阅读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而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睡前习惯。第一次当妈妈,需要学习的更多,生活辛苦梦想遥远,但相信未来可期,愿意陪孩子一起同经历共成长。现在吕涵也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相信榜样的力量,从现在开始做个终身学习型家长吧!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不晚。
二.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安全感的发源地。
家是爱的港湾,是温馨幸福的摇篮,是漂泊在外的栖息所。无论贫穷与富有,有足够的爱和温即可。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发源地。家庭关系简单,夫妻关系和睦,不抱怨不吵架,有问题积极沟通,构建良性的“互捧”关系,有利于家庭关系和谐。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恩爱,举亲齐眉,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温馨和睦相处,孩子会更有足够的安全感,性格也会更和顺,不会乱发脾气。记得吕涵六年级的时候,因学习上的问题我和他有过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争吵,孩子爸爸知道后,第一时间维护了我的尊严,力挺我的决定是对的。有的时候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我们要用爱去感化他,让他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有安全感。
三、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孩子,家长应该“佛系”沟通。
“5+2”的寄宿模式解决了日常的“鸡飞狗跳”维护了“母慈子孝”的亲子关系。这点特别感恩学校。面对十几岁的孩子,要以尊重为基础,温柔且坚定的进行沟通,只阐述客观事实,不带任何发泄情绪性话语进行“佛系”沟通更佳。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满意这件事,而是我们与他沟通的方式。家长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挖掘孩子优点,尽量考虑孩子感受,注意用语分寸,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平等讨论,绝不要居高临下地以真理拥有者自居。
四.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维护老师尊严
家校同心,共育栋梁。最懂孩子的是家长最懂教育的是学校,家长和学校必须紧密沟通,才能为孩子提供最优的教育。遇到教育问题时,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力挺老师,相信老师的职业操守。如果有疑虑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问清楚情况再解决。当着孩子面维护老师尊严,孩子才会更愿意与老师关系和睦,便于教育。因为学校老师和家长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只有家校通力合作,细心耕耘,才能有收获。
五、不做“唐僧”,做正向引导积极沟通的家长。
不唠叨,不抱怨,不“唐僧念经”,不轻易发泄情绪,做个正向引导积极沟通的家长。
若说这个社会什么最难当?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当父母的人了吧?以前我们的父辈简单粗暴,问题解决得最快,我们小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心理问题,总觉得父母是对的,老师是正确的,自己听话就能解决问题。而现在00后的孩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眼界见识,都远远超过少年时的我们,已经不能用父辈对待我们的教育理念来教这些孩子了。他们的想法比我们多,主意比我们大,脑洞开得更大,时不时还经常听到,谁谁谁得了抑郁症,某某某离家出走。先正向引导督促再适当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唠叨,不发泄情绪式的教导,孩子会更愿意听。多挖掘孩子优点,扬长远比补短重要。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自以为是的家长。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有求全责备的家长。
六、和孩子平等相处,彼此共情。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的内容和数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要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谅孩子的辛苦,十几岁的孩子身体在飞速增长,荷尔蒙分泌旺盛,容易冲动,这是身体生长导致的,家长要多关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理解他们的辛苦和不容易。同时也可以让他了解大人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多做家务,互相促进,可以将平时在工作中的困惑告诉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更能促进进步和亲子关系提升哦。
七、如果可以,请给他(她)一个爱的拥抱吧。
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总是太腼腆,过于内向,不愿意将爱表达出来,我们的家长只是默默付出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如果可以,请在孩子伤心时,快乐时,周五相聚时,周日返校时,给孩子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吧!
最后想说一句:家校共育,与爱同行;细心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