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研究生培养有量更要保质

2025-03-31     浏览(23)     (0)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措施,包括学术训练、红色基因传承、导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旨在兼顾学术深度、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时代强音。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部,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后,不仅提升了教育层次,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研究生培养有量更要保质。如何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等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量质齐升,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第一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2018年获批学科教学(思政)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建设点,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3年学科教学(思政)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核验。目前,共招收培养123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服务和促进学科发展等,厚植临大特色、促进导学相长,推进工作蓄能前进。

一是把学术能力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夯实学术基础。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行学术训练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建立系统化、前沿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如革命文物+思政、网络+思政等。注重学术前沿引导,通过定期学术讲座、文献研读会等方式,让学生及时掌握领域内最新动态。如每周四晚上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持续推进学术训练。另外,强化科研实践,通过项目驱动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各层次科研项目或校企合作课题,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多项,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省级教改项目、省级优秀案例库等多项荣誉。

二是把赓续红色基因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紧密结合,增强思政引领力。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包含“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扎根群众”等精神内核,与教育家精神中“爱国报国”“躬耕教坛”“仁爱奉献”等内涵高度契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强化价值引领,开设沂蒙精神专题课、革命文物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选修课,让研究生从深厚的红色底蕴中汲取发奋成才的精神力量,在参与科研创新工作中锤炼意志品质,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党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求真务实、爱国为民成为研究生思想认识的主旋律,让“又红又专”成为临大研究生的鲜亮底色。

三是把育人载体与导学团队紧密结合,打造育人名师团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满足研究生成长发展需要,发挥导学团队示范带动作用,深耕导学团队育人载体,打造导学育人共同体。特别是对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人才成长;营造和谐奋进的导学文化,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新开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术研究为依托,以导学关系为纽带的导学生态。从选题到论文撰写全程指导,注重文献引用、学术伦理等方面的学术规范训练。完善导师管理机制,严把导师准入关、健全激励制度,在切实保障导师权益基础之上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在教师入职、荣休等活动中浸润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争相成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示范者,做学生爱戴、学生尊敬的引路人。目前,获批全国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研究生导学团队、校级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各1个。

总之,研究生培养需兼顾学术深度、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核心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以开放包容的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未来,学院将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努力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赵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