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以深邃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实践智慧,科学解答了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024年12月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本版以下简称《纲要》)全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把握其内在特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与时俱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是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贵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系列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七个着力”为整体架构,以“两创”驱动为科学方法,以开放包容为实践特点,形成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立体格局,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擘画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蓝图。这些成就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实践性品格,这一蓝图生动诠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鲜活生命力。
二是明确了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使命深刻阐明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内涵,有机展现了四重内在逻辑。一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既破又立,以深刻的辩证思维推动我国文化生态安全与稳健。二是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汲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表达,塑造独立自主的文化品格。三是以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为驱动,鼓励文化跨界融合,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激活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四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落脚点,积极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和维护良好的中国形象。
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完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和“两个结合”的方法论。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为正确理解和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强国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成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强调要扎根人民、深入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产出更多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建设工作要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确保文化建设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滋养。对内而言,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独特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外而言,关键是要丰富和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掷地有声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三,“两个结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法宝。“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何为根脉、何为魂脉”的命题。其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锚定了现实坐标,让文化建设方向更科学、文化创新成果更生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滋养功能,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法论,强调了“两个结合”在催生文化新范式、新形态、新观点上的价值。
扎实树立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西安样板
在新的起点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关键在于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用好《纲要》,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做好以文铸魂、以文惠民和以文兴业的大文章,不断推动西安文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文铸魂,在保护传承弘扬中放大文化价值。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西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富集区域,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文化资源,形成以文铸魂的新格局是西安文化建设的职责所在。保存好各级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样态,发挥好文化遗产的纽带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应该成为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心。保护好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建设和利用好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场馆设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应该成为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的文化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全民共享,应该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修课。
二是以文惠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的普惠共享。文以惠民,文以富民。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举措。西安应着力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协同发力。在文化事业方面,要树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一盘棋”理念,一体化统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建设的均等化,均衡打造覆盖城乡的“家门口”优质文化资源共享体系,高质量实现数实融合,切实形成全域、全民、全时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在文化产业方面,应着力发展更加丰富、更为便利、更具性价比的文旅产品惠民体系,特别是要持续发挥文旅惠民卡券等消费补贴机制,综合用好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等组合拳,激发文旅消费热情,降低文旅消费门槛,提升文旅消费规模,切实形成全民共享、普遍受益的文旅惠民实效。
三是以文兴业,持续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文以兴业,文以赋能。建设有西安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放大文化的赋能作用,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发力点,深入挖掘西安本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出诸如“唐妞”“大唐御猫”“Q版兵马俑”“绒馍馍”等文创单品和爆品,不断提升文化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化的能力。二是依托历史文化、民俗体验等发展文旅新业态,用好用实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政策,探索“文旅+百业”深度融合模式。三是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文化IP,鼓励以“山河诗长安”等为蓝本,开发更多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IP,不断擦亮古今交融的西安文化名片。
思想引领实践,实践彰显价值。我们要学好用好《纲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充盈的博大文化情怀、展现的鲜明实践品格,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文化建设实效,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西安力量。
(来源:《西安日报》,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