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红安:信息化赋能村路焕新颜

2025-03-31     浏览(182)     (1)

初春时节,红安县七里坪镇农村公路平整,工人们正在清理边沟,路肩冒出点点草芽。红安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AI巡检车辆自动识别病害,实现高效自动巡检。沥青路面的产业循环路和红色旅游公路的建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初春时节,车行红安县七里坪镇经典旅游景区公路,平整的沥青路面在翠绿新芽刚冒尖的桂花树映衬下蜿蜒向前。身着橙色养护服的工人们正清理边沟,新培土的路肩冒出点点草芽,一幅“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新画卷跃然眼前。

作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农村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红安县在全省首创农村公路“智慧管养一张图”,实施“路长制+信息化”管养新机制,整合卫星遥感、AI巡检、病害识别等技术手段,全县2907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云端把脉”“指尖养护”和从“人海战术”到“数字治路”的跨越。

红安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吴俊说,基于农村公路“三级四专五员”的路长制管养体系,开发红安县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辅助实现“路长制”日常管理数字化、操作智能化、管理动态化、巡查轨迹化、养护工单化、建设程序化、考核科学化。“以前这段路坑洼多,雨雪天运红薯的车常打滑,现在手机一扫就能报修!”华家河镇陈河村村民喻金河指着村口新修的沥青路感慨。2024年省厅路况抽检数据显示,全县路况优良率提升至89.3%,73条“次差路”修复进度达30%,较往年同期效率提升15%。

3月3日9时,与北邓线平交的林区防火机耕路,因雨水冲刷,导致连接上新集镇北岗村、华家河镇邓湾的北邓线K2+300处路面泥沙淤积,车辆打滑。村民通过路边的公示牌,用手机扫码上报险情,华家河镇镇级路长程红星手机即刻收到预警:“路面淤泥沉积,建议1小时内清除。”镇专业养护队负责人王卫国携清除设备30分钟到位,10时许,路面泥沙全部清除,道路安全畅通。

在七里坪镇县道古王线修复养护施工现场,红安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一起,依据路况检测结果,现场拟定修复几何尺寸,标记修复位置,交底技术细节。“以AI巡检车辆为载体,基于AI算法自动识别病害,实现高效自动巡检,大大缩短对道路病害的发现周期。同时,准确识别出道路病害的类型和面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送至后台管理系统,实现道路病害的实时查看、定位展示、统计分析及派发处理等,实现养护工程决策更加科学化。”红安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陈全波说。“村路扩宽后,冷链车直接开进基地,我们的红安苕、香菇、板蓝根菜薹当天就能到武汉发往全国各地。”在杏花乡瑞沣产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姚峰指着沥青路面的产业循环路喜上眉梢。随着3公里路面沥青灌缝工作完成,避免了雨水对路基的损害,有效提升了道路使用年限。“桐八线提等升级后,李先念纪念园、陈锡联、王近山、占才芳等将军故居形成了一条旅游环线,游客较前几年量翻了3倍多。”在高桥镇程河村亮剑广场,高桥镇农村公路监管员吴新民指着新拓宽的旅游路介绍。

这条9公里的红色公路串联起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沿线村民搭上“红色旅游快车”,村民秦茜承包了村里的红色交通驿站,借助客货邮的便利,每月收寄单量达5000单,同时创办红安土特产展厅,通过游客、电商,把将军布鞋、红安绣活卖向全国,月销售额超1.5万元。

红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戴运临介绍,通过统筹路面改善、养护工程等专项资金,2023年完成预防养护135公里、修复养护62公里,农村公路优良路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近年来,红安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全力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王章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