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杨光,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自2011年9月入职以来,先后担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2016年)、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2020年),2024年起任现职。从事学生工作13年间,始终坚守育人一线,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作体系。
2024年荣获“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后获评吉林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多次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标兵辅导员,并荣获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年度考核多次获评优秀等次。
十三年,从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到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光扎根学生工作一线,将“良心、公心、信心、匠心”融入育人点滴。当我们在美术学院办公室见到她时,她正用手机回复学生的心理咨询信息,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她以不变的热忱与创新的方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润物无声的篇章。
良心:在生命的寒冬燃一盏灯
2015年的冬天,杨光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接到云南籍学生小张高烧不退的消息时,她正在组织学生排练大合唱。“推开病房门时,他脸色惨白,瘦得脱了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的声音仍会发颤。她紧急组织学生干部排班陪护,联系医院专家会诊。然而,转院、会诊、奔波,最终未能留住这个年轻生命。当最终确诊白血病的消息传来时,她沉默许久,这场生死历练催生了她的“五分钟响应”原则:无论多晚,学生信息必及时回复。“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手册里,从急性过敏到心理危机的应对步骤被逐一标注,这是她用无数个不眠夜换来的经验结晶。多年以来,她始终保持着随时查看手机消息的习惯,以保证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后,他们发来的每个‘谢谢老师’,都是支撑我努力工作的力量。”
公心:用规则搭建成长的阶梯
“工科生信服逻辑,规则就是最好的育人语言。”在计算机学院,杨光参与制定的《学生活动加分细则》被奉为“铁律”。观众0.5分、策划者2分、公示必须附原始记录……这份持续更新的制度,连小数点后的分值都经得起推敲。曾有得意门生因综测分未达标落选评优,含泪质问:“您不是说最看好我吗?”她坚持撤回材料:正因看重你,才不能让你学会走捷径。”这份持续更新的制度,在2022年吉林市疫情封校期间经历了一场特殊考验。当时,因属地防控要求,新生暂缓报到,杨光的社交账号日均涌入数百条信息,学生与家长的焦虑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一封匿名长邮件曾引发广泛关注。某学生用满屏文字控诉:为什么老师可以四处旅游,而我们连开学都不行?”面对情绪化的质问,杨光没有直接引用规则条文,而是从字里行间抽取出核心症结———对“教师特权”的质疑。她调取北华大学教职工出行的相关规定,向学生展示真实情况:“过去三年,我校教师非必要不离吉,确需出市需经严格审批,返岗前还需隔离14天。”这份用数据编织的回应,让规则背后的公平性具象可感。
信心:与新时代对话的育人算法升级
现在的学生就像不断迭代的智能系统,我们的育人方法也要持续更新。面对00后学生群体,杨光总结出“倾听一共情-陪伴”的育人新方法。对比十几年前的学生,她发现显著变化:过去班级干部将集体责任视为生命线,若班级评比失利,班委会能复盘讨论整晚;如今申报“优秀班级”等集体荣誉时,学生提交材料逐年减少。学生虽个性鲜明、有独立见解,但集体荣誉感逐渐淡化。对此,她调整策略:从“抓干部培养”转为“关注弱势群体”,重点帮扶学业困难、人际疏离的学生;同时强化班委会建设,通过定期座谈夯实团队凝聚力。“现在的育人不是统一格式化,而是分层编译———对积极群体建立‘先锋训练营’释放领导力,对中间层设置可视化成长任务,帮助‘躺平’群体重塑信心。”
面对个性化需求,她摒弃“大锅饭”式集体谈话,推行精准到人的“代码调试”法。通过“每周2—3人深度对话”机制,倾听学生真实诉求:有学生因家庭变故封闭自我,她便化身“树洞”陪伴三个月;有竞赛生陷入焦虑,她定制“压力分解算法”逐步疏导。“当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提供‘技术支持’而非应付‘系统任务’,信任值就会指数级增长。”
匠心:把课堂搬进山水人间
自2016年接任团委工作以来的志愿服务活动照片,精彩纷呈,她带领学生搭建电商平台、改造乡镇网络,用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不是盖章旅行,而是要解好‘专业+社会需求’的方程式。”磐石取柴河镇、长白山沿江村、伊通马鞍山镇、磐石市档案馆都留下了IT先锋队奋斗的足迹。疫情期间开展“零接触配送小程序”帮扶及“远程电脑维修”义务帮扶活动。带领学生开发的“简出入”微信小程序成功助力小区防疫。她不远千里带学生赴南京、宁海对接企业,她坚信:“见过产业前沿,方知书本外的天地。”当学生们开发的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奖时,她笑得比谁都欣慰:看,这就是实践的力量。”
傍晚的美术学院,杨光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窗台上那盆学生送的绿萝,从计算机学院跟到美术学院,在十三年光阴里不断抽枝散叶。微信置顶的班级群中,2009级学生发来宝宝照片,2023届毕业生正在讨论展陈方案。那些深夜陪护的记录、下乡实践的车票、学生获奖的喜报,静静躺在档案柜里,见证着一位辅导员用“四心”浇灌的育人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