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深耕“绿盾双创”育人品牌培育新农科创新创业先锋

植物保护学院扎实构建一流双创育人体系

作者:植物保护学院  刘敏  吕夏毅  尹晓晓    
2025-03-29     浏览(52)     (0)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构建“理念协同化、平台生态化、实践链条化、思政长效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新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院实施多元导师体系、双创教育的“四维评价模型”、竞赛驱动培育机制等举措,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锚定"双一流"建设战略,创新打造"绿盾双创"育人品牌,构建了“理念协同化、平台生态化、实践链条化、思政长效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专业+双创”深度融合,构建起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以学科特色驱动、产业需求引领、实践成果赋能的育人路径,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 “懂农业、爱农村、重实践、善创新”的新农科人才,为学校 “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支撑与产教融合创新育人的实践样本。


协同理念先行

锚定双创教育“坐标系”


三全育人理念与双创教育的双向耦合。学院以 “三全育人”理念为统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以农为本、科创融合、实践赋能”的教育理念。立足植物保护学科特色,将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农药研发、智慧植保等培养方向与双创教育有机衔接,构建“专业教育-创新训练-创业孵化”三级递进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科知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

多元导师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院实施“双创导师领航计划”,组建由16名教授、8名企业导师、5名创业校友构成 “学术+产业+创业”三元导师团队。这一模式借鉴了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经验,通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技术研发、企业导师对接市场需求、创业导师优化运营模式,形成了“技术-市场-管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近三年,学院累计举办 “植保创客说”“啄木鸟沙龙”“实验室OpenDay”等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实施双创教育的 “四维评价模型”。学院从“知识转化力、技术应用力、市场洞察力、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评价学生培养成效。这一模型突破了传统以竞赛获奖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价值创造,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


创客平台筑基

打造双创实践“生态圈”


硬件支撑,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学院投资近20万元建成“绿盾创客之家”,整合标本制作实训平台、生物制药研发试验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特色功能区。其中,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模拟病虫害发生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智慧植保技术,这一设计借鉴了麻省理工学院“沉浸式学习”理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网络。学院与先正达集团、潍坊润丰化工、先达农、海利尔药业集团等12家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设立“植物医院”、“绿色植保服务站”等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学生可在企业真实场景中开展技术创新。

竞赛驱动,构建 “四级递进”培育机制。学院以“创新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每年设立双创专项奖学金15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微囊制剂研发”、“纳米农药”、“农业螨虫”等特色项目。依托全国大学生植保专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载体,构建 “院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培育机制。近三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4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6项,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


专业实践赋能

构建成果转化“快车道”


实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学院建立“实验室-试验田-市场”三级孵化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小组,聘请5名技术经纪人为学院师生提供专利申报、技术转让等服务指导。学生团队研发的“植物源壳层缓释农药”已在多家农药企业落地推广,与祥辰公司合作的“昆虫信息素智能诱捕装置”在山东、河南等地进行推广应用,有效提升害虫管理能力、显著降低了害虫管理成本,为多地区提升了经济效益。

实现“微创新”到“大产业”的跨越。近年来,学院涌现多个创业先锋,其中聂阳团队创立的 “山东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小菌菇释放“大蘑力”,举办菌类讲座30余场,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 600多人,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珍稀菌类1万多亩,产值超过2亿元,带动3000多人就业增收。学生创办的柯瑞(泰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林木天敌的应对、农药研发持续提供技术服务。3年来,学院双创项目孵化学生创业公司7家。


思政长效育人

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构建“双创思政”育人新模式。学院将“大思政”融入双创教育,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引领融入双创教育全过程。组织“科技小院”实践团赴蒙阴县垛庄镇西孟良崮村,为果园内桃树进行“把脉问诊”,向果民发放了“桃园一病三虫”防治技术明白纸,为桃农的丰收 “保驾护航”,让果树“有病速治”、“未病先防”;“博士服务团”在泰安市大汶口镇、良庄镇、寿光市化龙镇构建出“地表喷雾+旋耕混土”技术方案,创新性研制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打破传统施用方式,助力当地农户将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提高至82%。

构建“母校-校友”发展共同体。学院建立“双创人才成长档案”,对创业学生实行“五年跟踪服务”。在慕立义教授的支持下,校友赵焱创办的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王金信教授的全力支持下,校友连磊、庄润青创办的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有限公司蒸蒸日上,两位校友彼此借力,双向赋能,在互相成就的同时也在积极回馈母校,设立奖学金支持学校发展,用拳拳赤子之心为母校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学校"创新创业先进集体",双创教育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农科专业人才“两方向、四层次、四融合”实践教学成果获评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绿盾双创”不仅是学院的育人品牌,更是新时代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以 “敢闯会创”的精神,让青春创意在田野间绽放,让科技星火在乡村振兴中燎原,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