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英雄大爱与岁月静好
——读《英雄浩气 凛然千秋:一等功臣们的故事》
作者:李恒昌

“浩然正气炳千秋,英雄大爱慰人心。”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雄浩气 凛然千秋:一等功臣们的故事》(以下简称《英雄浩气 凛然千秋》)一书,是齐鲁晚报资深记者李培乐先生的一部主题性采访的集合,详细讲述了主要参加老山边境防御作战的20位一等功臣参军、参战的过程和人生经历。20位一等功臣,20位有血有肉、浩气长存的英雄,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也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昭示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让人不自觉地进入追问与沉思的精神领地。
再现光芒——战斗英雄身上,不仅闪耀着超常的精神,更蕴含极为难得的人间“大爱”。这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当年那些战斗英雄们,虽然都是极为平常的普通人,但关键时刻,无一不具备超常的精神——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战斗英雄、一等功臣韦昌进,左眼球被弹片击中掉落,却硬生生用手将其重新摁了进去。他曾回忆说,当时呼叫炮火支援时感觉眼前有肉挡着,一扯疼得“嗷”一声,“我都怀疑自己当时怎么能把眼球摁进去!”那场战斗,他全身22处负伤,强忍着剧烈的疼痛,呼唤炮火,打退敌人十几次的进攻,当敌人摸上阵地时,韦昌进用报话机向排长呼喊,“敌人摸上来了,快开炮!”战斗英雄、代号为“02”的张东仓怀揣军事地图,身负重伤,一旦要被活捉,后果不堪设想。面对生死抉择,他带着军事地图纵身跳崖。他以向死的决心守护地图,反而赢得了生的机会。他们的精神和勇气来自哪里,作者借助韦昌进的话,对此作了深层次揭示。他说:“勇敢地决一死战,还有获胜和生存下来的机会,所以当时我请求向我开炮时,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就觉着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脸。”这“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脸”,就是最真挚的证明。
残酷的战场之上,亦有一些彰显人性光辉的细节在精神的高处熠熠闪光。战斗英雄王作言共狙杀9名越军,其中一个被他狙杀的越军大个子还经常在梦中出现在他的眼前:“那张脸已经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他有一颗超越敌我的“大爱”之心。中秋节的夜晚,我军战士准备吃月饼了,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他们扔了一些月饼到越军的阵地。可是月饼刚扔过去,那边的手雷和炸弹就过来了,“咣!咣!”炸在我们的阵地上。这就是我军和敌军的不同。无论敌人作战多么英勇,唯有我们的战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彰显本色——英雄的事迹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和平岁月里。这才是英雄的真正本色。
现实生活中,不乏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牺牲或贡献的人,但也不乏作出一点贡献就向组织伸手要报酬、要待遇、要官位的人。后者,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英雄浩气 凛然千秋》一书中的人物都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不居功自傲,不摆功劳,退伍不褪色,是他们最显著、最普遍的特征。
“当兵一阵子,奋斗一辈子!”这是他们共同的誓言,也是他们共同的行为准则。成为战斗英雄后的韦昌进,并没有将自己的事迹时刻挂在嘴上。他的妻子王萍是从自己的老领导处知道他的事迹的。平时,他跟女儿讲战友的事迹,从不讲自己的事。
王兆强虽为一等功臣,却多次拒绝了疗养的邀请。在他的心目中,“虽然生活曾经艰难,但是我从没有后悔过,也没有抱怨过,更没有向政府伸过手,甚至都不太愿意跟人提起自己的一等功奖章。”“我没有什么可炫耀和显摆的,我就是千万参战人员里普通一兵而已。战场的胜利是所有参战人员浴血杀敌,把国家利益置于生命之上铸就的,所有参战人员都是英雄!”
战斗英雄沈作臻因战争多次负伤,身上多处弹片未能取出,每逢阴天下雨,他的身体都会疼痛难忍。加上积劳成疾,哮喘病、肺气肿、肺心病缠身。沈作臻爱人曾多次提醒他找组织评残,申请点补贴维持生计,他坚决不肯:“比一比牺牲的战友们,我们活着就应该知足啦!”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保持着英雄本色,还继续保持砥砺奋进的精神。转业以来,战斗英雄丁勇在多个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先后被章丘区公安分局和济南市公安局记三等功,被济南市政府授予“济南市荣誉市民”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一等功臣凌南申,从青岛海军基地的创建元老到山东大学的教授,笑言自己一辈子做了两件事:“在部队立了一等功,在学校发表了一篇论文。”
面对这些战斗英雄的故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躺平或摆烂?
唤醒珍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默默替我们负重前行。这是理应获得的最大启示。
如果没有几十年前战斗英雄们在炮火中的英勇战斗和奉献牺牲,哪里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抱怨因为工作忙不能回家的时候,你可曾知道英雄与家人的故事——吴东梅牺牲了,在老山前线还收到了家人的一封来信。当时吴东梅的父母在信中说,父母生病了,希望他能够早点打完仗回家。可是那时候,他已经牺牲了。战友们看到他的家书一个个泣不成声。
当我们抱怨因为工作任务重需要加班或者上夜班时,你可曾知道英雄们在前线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为了不暴露目标,侦察兵经常趴在地上,而且一趴就是两天,白天几乎一动不动,等到了夜晚才可以适当活动。为了观察目标,晚上几乎不合眼,“蚊虫就不用说了,经常看到毒蛇在身旁溜溜地爬动”“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像野人一样生活。”
当我们抱怨住房面积小或需要还房贷时,你可曾知道战士们是怎样的居住条件——在狭小的“猫耳洞”里,他们没有足够的空间躺下,只好蜷缩着轮流休息。距离敌人如此之近,以至于说话都能互相听见,就连放屁都要小心翼翼。
当我们抱怨业务学习训练太苦太累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前线战士练就了怎样的技能——日复一日的训练,让王作言的枪法更加出神入化,100米打烟头,200米打乒乓球,300米打西瓜,1000米打全身靶,1300米位置打全身靶,都能枪枪命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面对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努力。
《英雄浩气 凛然千秋》是一部英雄的颂歌,让我们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重新呼吸英雄的气息,唤醒我们对英雄精神的追忆。由此我们有理由对该书的作者李培乐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为什么李培乐先生这些年来,一直聚焦英雄人物,致力于英雄事迹的采访和挖掘,为英雄人物树碑立传,为此不惜踏破铁鞋,不辞劳苦?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感的记者,他深深地懂得“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尊崇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一切还因为,“今天我们生活的新时代,是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英雄、宣扬英雄、关爱英雄的新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始终秉承‘老山精神’,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从《英雄浩气凛然千秋》一书中,我读出了一等功臣们的“英雄大爱”,也读出了作者身上的“英雄大爱”。这是一种值得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学习的“大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