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沈昕 本报记者 范千)当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持续上升,药物治疗作为临床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有效率却不足 25%。为何药物疗效不佳?如何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团队、生命学院“锦囊妙剂”团队师生递交了一份可行的答卷——用肿瘤精准靶向的柔性载药囊泡助力癌症患者治疗,显著降低副作用。
且思且忧 以真情献上锦“囊”妙“剂”
有没有新型药物能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让患者不再承受痛苦?团队无数次前往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开展临床调研,发现了三大临床痛点:靶向效率低、易产生耐药性、易复发和转移。
能否将肿瘤细胞作为药物载体,伪装成“自己人”来绕开肿瘤的防御屏障?团队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体内药物载体——细胞外囊泡(简称“囊泡”)。囊泡具有奇特的结构,存在亲水微区和疏水微区,这使得囊泡具有同时运载水溶药物和难溶药物的能力。同时,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有很好的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领域。
然而,以往的载药囊泡受到自身结构限制,硬度较高,不能很好地用于增强肿瘤治疗。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生物力学策略调控肿瘤细胞软硬度,将二维肿瘤细胞培养转变为三维软纤维蛋白胶培养,设计开发出柔软、可变形的载药囊泡。
柔性载药囊泡受到外界压力时可以变形,能够轻松突破肿瘤患处的血管缝隙,大量富集在肿瘤周围,并通过不断变形突破肿瘤致密基质屏障到达肿瘤深处,高效靶向肿瘤。柔性载药囊泡更容易被柔软的肿瘤干细胞摄取,有效杀伤肿瘤干细胞,降低肿瘤耐药性。生物力学调控改变了囊泡蛋白组成丰度,可以使柔性载药囊泡更好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防止肿瘤复发转移。肿瘤靶向效率低、耐药、治疗后复发与转移三大现存问题迎刃而解。
且行且闯 用坚毅克服重重困难
成就的背后是团队日日夜夜的钻研。
6 年来,团队共开展了上千批次实验,制备并检测了万余管样品,实验室里密密麻麻的细胞培养瓶、试剂瓶、仪器见证了过程的艰辛。队员额头上渗出的汗珠、眼睛里数天都消不去的红血丝、因肌肉紧张而微微颤抖的双手,都是攻坚克难的生动注脚。
2022 年正值载药囊泡中试转化关键时期,为了抢抓时间,团队成员在中试车间没日没夜地开展试验,无数次从天黑到天明的坚持与尝试,最终成功推动了项目进程。
且干且悟 接续书写抗癌新篇章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方的大力支持也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指导老师的倾心相教;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附属协和医院郑传胜教授从临床角度给予的大量指导,助力项目逐渐成熟。在产品中试和产业化过程中,武汉科福新药公司也提供了细致的指导。
同时,生命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生命青年科技创新“三早进,全保障”机制,搭建培养磨砺生命青年科技创新“勇自立,敢自强”擂台,夯实激励支持生命青年科技创新“挑大梁,当主角”担当,团结带领生命青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目前,柔性载药囊泡正开展临床试验。下一步,团队会继续加强与医院、药企等机构合作,拓展临床试验范围。在提升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药物治疗成本、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努力中,继续用实际行动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