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报》

聚神凝气 共谱华章:我校师生学习热议全国两会精神

2025-03-10     浏览(11)     (0)

本文介绍了全国两会后我校师生对教育、中医药事业的讨论和展望。师生们对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满期待,并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为学校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和博士研究生对两会精神的看法和感受。

2025 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深入学习并热议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成就、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师生们对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满期待,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为学校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姜岑:今年全国两会备受瞩目,其中教育、科技、人才的议题在医学教育领域掀起热议。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内容,为高等教育指明全新方向,凸显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怀进鹏部长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表示将从制度机制创新、推出专项行动、推进试点探索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医学教育带来重大机遇。

当下,我们身处数字时代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医学教育变革迫在眉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刻不容缓。身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多措并举。其一,大力开展教师数字能力培训,邀请专家传授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助力教师掌握新技术与新方法,围绕 OBE 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汇的多元教育模式。其二,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育研究,借助大模型、图像识别等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形成可推广的成果。其三,在传承型人才培养上,运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整理中医药经典古籍、名医经验与临床案例,提升传承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中药化学系副主任、教授 李锐: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举措,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医药高校教师,既要深耕古籍,也要探索中药现代化、智能中医诊疗等前沿领域,让古老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未来我们要积极致力于中医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培养既能“把脉开方”又能“解码基因”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让岐黄之术更好服务基层民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苏森森: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提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这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会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部署。大会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高度契合。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用鲜活案例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求高校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这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在内容上下大功夫,并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辨析多元文化思潮,通过加强跨学科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 2023 级硕士研究生郭保君:

作为新时代中医学子,2025 年全国两会关于教育改革的部署让我备受鼓舞。此次两会聚焦“教育强国”目标,“教育公平与学科创新”“科技赋能中医药现代化”等议题引发热议,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我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首先,教育政策的革新为中医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今年多所中医药大学取消科目限制,允许文理科生跨学科报考,不仅拓宽了生源渠道,更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其次,AI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成为亮点,中医药教育正迎来历史性变革。例如,AI 技术被纳入中医经典课程开发,通过智能系统解析《黄帝内经》等典籍,让古籍学习更高效。这种“守正创新”的教育模式,让我们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真正夯实了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根基。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夯实理论基础,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党员、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中药资源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李勇:

2025 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令人振奋。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对报告中提到的教育领域成就深感自豪,更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我有 3 个重要感受,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论述一脉相承。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正以“系统性思维”打破学段壁垒。例如,我所在的药学院与温江区多个中小学联合开展“红色基因进校园”项目,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实践调研等形式实现思政教育“阶梯式贯通”。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到 2035 年建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近年来,我见证了国家通过“优师计划”“国培项目”等提升教师能力的扎实举措。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深刻认识到,“四有”好老师不仅需学术过硬,更需涵养教育家精神。三是使命在肩。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博士研究生,我既是一名受益者,更应是一名贡献者。我将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深耕科研,在中医药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积极参与生产科研实践,用前沿技术助力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必将由美好蓝图转化为壮美现实。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 2022 级博士研究生 姜泽飞:

在全国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以详实数据展现发展成就,以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布局,特别是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标注了航向。作为针灸推拿学博士生,我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战略定力,更清醒认识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时代要求。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将立足针灸学科特色,既深入挖掘《灵枢》等典籍中的学术精髓,又积极进行临床实践。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青年学子必将以“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为使命,在守正创新中彰显针灸疗法的独特价值,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