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知识大富翁游戏”中,同学们为赢得胜利的战队欢呼
3月5日、3月14日两天,我校法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携手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为支教地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寄宿制小学学生带来了“向校园霸凌说‘不’”“我是小小消费者 权益保护我先行”两场普法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以“专业赋能+趣味实践”为特色,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小学生量身打造了普法课件、游戏教具等;研支团根据服务地学情,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小学生“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第一场主题活动中,法学院学生、研支团成员王文清将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制作的动画视频、动态PPT与《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相结合,为学生们深入剖析了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法律后果及应对策略。为打破传统说教模式,现场设置了“反霸凌知识大闯关”情景课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语言侮辱”“肢体冲突”等场景,在王文清的引导下模拟拨打维权热线、撰写求助信,学习“保护证据”“寻求师长帮助”等实用技巧。随后的普法竞答环节,学生们围绕刚学到的“校园安全责任”“人格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展开激烈抢答,并在《反霸凌倡议书》上郑重签名,承诺要以实际行动守护校园文明。
参加活动的学生马雪智说:“以前我看到班里有人欺负同学时告诉了老师,欺负人的学生非但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说我爱告状。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明白了我的行为是正确的,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家长和警察,要好好保护自己。”
第二场主题活动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为强化互动体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特别设计了“消费权益连连看”“维权知识大富翁”等原创游戏,寓教于乐。在分组进行的趣味盎然的“维权知识大富翁”游戏中,学生们通过掷骰子解锁“七日无理由退货”“举报虚假广告”等法律知识点,完成了从“维权新手”到“权益卫士”的认知升级。活动过程中,当有学生抽到“购买到变质食品”的情景卡时,他的队友立刻指出,“应当保留购物凭证,依据《食品安全法》主张赔偿。”当另一组同学面对“商家拒绝履行三包义务”的模拟情境时,都能够准确地用刚学到的法律知识予以驳斥。尤为可贵的是,马雪智在“识别商品标识”环节中,凭借细致观察发现了包装上的违规标注,展现了出色的维权意识。
活动尾声,同学们踊跃分享收获,马雪智开心地说:“原来日常消费中处处都有法律保护,要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她的同学徐圣超自豪地展示获得的“维权小能手”徽章,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家庭消费监督。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学生知道了“12315”等维权渠道,更培育了他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理念。
法学院以专业力量赋能基层教育,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运用法律知识为青少年成长护航,通过“课程研发+情境教学”的普法新模式,实现了法治教育从知识传递到行为养成的跨越。两场普法活动为支教地学生播撒了法治的种子,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