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厦门大学 - 《厦门大学报》

厦大代表、委员

2025年省市两会好声音

2025-03-20    

编者按

在2025年省市两会中,来自厦门大学的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一份份议案提案,一项项意见建议,凝聚着智慧和力量,彰显着责任与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真言、谋实事、献良策。

航运业绿色转型

“作为碳排放的‘重灾区’,航运业每年贡献全球CO2排放量的3%~4%。”他建议,福建省以漳州、宁德为基地,打造海峡两岸绿色船燃生产中心;以厦门、福州为基地,打造海峡两岸绿色船燃加注中心;健全绿色船燃产业生态,组建海丝绿色船燃联盟。

——福建省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 郑南峰

厦门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人才的金字塔结构中,属于“腹部”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紧缺。厦门有许多重点发展的产业,可以产业为依托,由高层次人才牵头,建立人才“大团队”,吸引优质的新侨人才(指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的一批人)来厦创新、创业。以政策为支撑、以项目为带动,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侨联主席 程璇

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

要以更高标准推动和深化“厦门实践”,把海洋生态建设成效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建议创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构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结合筼筜湖综合治理等案例,打造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科普研学基地。鼓励海洋生态产业发展,培养专业化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企业和工程承包商,打造“蓝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以中华白海豚为切入,建设综合性海洋生态科技博物馆,引入“海洋生态教育游”理念,开发高端旅游项目。通过游客驿站、康养基地、休闲中心等载体,构建100公里环湾“消费型”生态活力旅游带。制定大厦门湾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跨区域海洋产业集群。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省海洋创新实验室,支持海洋三所、中船七二五所等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吕鑫

海洋港口高质量发展

厦门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近期受国际运输格局变化的影响,航运业务面临挑战。为巩固拓展厦门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通道功能,建议以厦门港为依托,陆向构建陆海联通、直达欧洲(含中亚)地区的大陆桥、面向全国的小陆桥、覆盖闽赣的微陆桥,拓展中西部地区的物流通道,重点辐射我国“一江两湖”、成渝地区;海向研究打造“厦-金-台”“台-闽-欧”战略通道,建设面向东南亚的海陆大通道,强化丝路海运、中欧班列(厦门)服务闽台物流运输能力,增强与金门港口的互联互通,畅通台湾经厦门与大陆其他地区的连接,与国内其他港口错位发展。加大力度支持厦门港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中心、前场物流园区、翔安港区1#-5#集装箱泊位建设,提升厦门港综合服务保障能力。鼓励航运企业在全球航运网络沿线区域布局建设码头、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等;支持港口国企到关键通道节点、资源能源来源地投资运营战略性港口,打造全球性码头运营商。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陈能汪

产业链创新与金融赋能

厦门市“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发展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建议在当前强链补链、着力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背景下,凸显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性定位,完善其“投资赋能”和“基金招商”的双重功能。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投资产业链主导企业、核心企业,以链招商、基金招商的形式打造产业链集群,重点依托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释放创新效能,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同时,建议通过产业链创新基金投资,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制定多元化基金投资策略,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筛选和评估,重视投资项目产业链协同效益,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和协同创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深度融合,以企业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产业链创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蔡庆丰

发挥银发人才余热

今年1月1日起弹性退休制度实施后,建议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还要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前很多老人到了70岁依然健康状况良好,还可以发挥余热。对此可以建立市级“银发智库”平台,发布银发志愿服务项目,方便银发人才参与。还可以构建社区银发人群互助机构,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以积分进行激励,在他们年老需要社会照顾时,获得更优惠的养老待遇。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何燕珍

(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