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仰青山,则畏其高大而停滞不前;俯青山,则犹如井底之蛙而被讥讽;平青山,则内窥自身而大步向前。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放眼这世界,你所看到的风景,往往取决于你看待这世界的角度。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仅靠一种角度,而是要学会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性地采用仰视、俯视或平视看待事物。多角度地看待这世界,平等相待。
青山如阻,畏其高大则永不能前。面对阻难,何妨一试?李冰面对都江堰工程,面临秦始皇施压,却“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至今都江堰洪鸣的江水是他真挚的誓言;张骞绝不做清末科举的殉葬者,翻阅清王朝这座大山,办纱厂、开外汇,真正做到了“登高一呼,山鸣谷应”;沈忠芳自解放战争以来从不媚帝国势力,从不畏他人口舌,最终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而今,畏其路艰险便停滞不前之人不在少数,还美其名曰“躺平”“摆烂”“佛系”……这是何其愚蠢!以时代观论之,脱世间大湖而上岸休憩,则人类命运或将不前;以个人观论之,去时代己任而山野自娱,则少年热血空自冷却。
青山如井,坐井观天则必负理想。井底之蛙之所以一等再等还沾沾自喜,是因为目及之处仅有头顶一片天空,人们所言“投机心理”正是如此,一朝发迹,阖家期盼。古时的科举、西方话剧中的“三一律”也有共同之处。由于目光短浅,所以洋洋得意,所以一生都困于自己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19世纪的中国自诩为“天朝上国”,从开始闭关锁国,到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当我们还沉沦在“康乾盛世”的喜悦中,西方国家早已开始了改变命运的工业革命。在时代的浮沉中,还好有鲁迅以笔为剑的呐喊起义者,梁启超用项上人头刺痛庸碌众生。他们告诉世人:坐井观天只会停滞不前,直面问题才是正确之道。
青山如友,平视自身则大步向前。敢于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平视青山是直面困难,也是直面内心。《菜根谭》言:“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平欲平虚,才能窥根见本。蔡锷有言:“各抱愚公之志,即可移山;各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河。”于登山半途,四面皆山,这并不能局限我们的视野。因为心中有方向,所以脚下有力量。走,不论哪条路都会抵达终点。可怕的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哪怕没有目标,只要勇于前进总有希望。
风浪再高,我们也应闲庭若步;道路再远,我们也要久久为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历史只会眷顾那些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那些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作为当代职高生,我们正值“青春者,人生之华也”之风华正茂的年龄,在俯瞰大地时,要有对星辰大海的追求;在奔向终点时,应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我们,应不惧困难,脚踏实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学习生活和工作,切不可固定视角,要学会一俯一仰,平视自身,内窥自我,在困难中赢得先机,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以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指导老师: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