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表达屈原对清廉德行的追求和光明磊落的人生态度。 古往今来,留下“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千秋万世的美名。 提起“廉”,就会想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韧高洁,抑或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端正不阿等等,更让我们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强化自我监督,校准思想之标,绷紧纪律之弦,调正行为之舵,崇廉向善续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廉洁文化正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在永不停歇的反腐道路上, 我们要从廉洁文化中汲取智慧、 振奋力量, 深入传承廉洁文化精神内涵,对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历史自信,坚守初心使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 为官之德在于清廉,“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电视剧《狂飙》的上映,引起热烈反响,该剧描绘了 20 年的时代变迁,展现了扫黑除恶与反腐倡廉中的黑白较量与复杂人性,彰显了国家不断巩固扫黑除恶成果的决心和力度。 剧中,“身有所正行有所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警官安欣广受观众喜爱,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面对金钱、升职不为所动;为人正直、善良,始终坚定着理想信念。 古有袁聿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他为官 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利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今有方志敏面对各种考验,始终做到一身正气、至死不渝。 他虽为领导干部,但和普通群众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 被捕时,他的身上仅有一块旧怀表和一支钢笔。 清贫如水的廉洁情操,正是方志敏精神的本色。 张桂梅老师扎根贫困山区 40 余年, 倾尽资产,耗尽身心,清贫一生,圆了 1600 余名女孩儿的大学梦。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对张老师的真实写照。 她不仅涵养了教坛的清正之风,更传递了教育的责任担当。 回望过去, 也有那么一个老师是在我求学路上始终记在心里并深深怀念的老师。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这就是属于我老师的舞台。 还记得李老师第一次登台讲课,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老师朴素的穿着,一件格子衬衫搭一条黑色裤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她也有自己的迷茫, 但是她也会积极应对。 当身在异地他乡,毕业的学生风尘仆仆地前来看望她, 教师节收到学生签名的贺卡或发来的短信时,那份满足和欣慰,使她更加坚定了做一名教师的信念。 她认为,如果把每次讲课都当成比赛来准备,将学生当成评委,那么学生的反馈,则是改进和提高的源泉。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李老师她都很关照我,用心来与我交流,她用她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迪,并且给我自信,倘若那时没有她对我的关照和激励, 也就没有现在积极、乐观、向上的我。 直至现在她说的话,我仍记忆犹新。 人生就像行走在一座桥上,在桥的这边可能让人无可奈何, 但是走过去之后迎接自己的就会是令人惊喜的“柳暗花明”。 我的老师的教导,真的对我影响很深很深, 让我慢慢地有了正确的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知道了“激情点亮生命,知识改变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一些道理。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从来都不缺少清廉的人,而他们也一直秉承着清廉之风,却勇担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用心用爱浇灌每一朵花朵。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所提倡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清廉守节的圣贤之道,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守住初心,方能致远。 而如今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老师, 她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是清廉:拒绝家长送礼、回绝宴会邀请、文明简洁过节等;时刻遵守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传递着廉洁正能量和红色主旋律。 坚守清廉,脚踏实地,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甚至影响带动学生身后的无数个家庭, 这正是老师们的人生的信条和职业追求。 总之,廉洁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一个人应当恪守的价值追求。 当我们都能将廉洁意识内化为心, 外化为行, 便能共同构筑起抵御侵蚀、培育美德的堤坝,让清廉之风吹拂在社会的每一角落。 唯有一以贯之地守护精神的净土,才能为社会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