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院报》

破茧·新生
在偏见的阴霾下寻找光的路径

2025-02-28     浏览(12)     (0)

文章指出偏见对社会的危害,教育在消除偏见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提出从自身做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理性客观的思维面对世界的方法。偏见阻碍社会发展,损害公平竞争,引发冲突,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媒体应传播多元信息,避免带有偏见和歧视性内容。



编者按: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冲破偏见,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正映照着新学期破茧而立的锐气。本期校报三版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镜,愿这方寸纸页,让同学们在新学期找到破界的勇气!“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哪吒2》里申公豹的这句感叹,像一道闪电,划破意识的长空,让我们直面长久以来对偏见的麻木。在生活的复杂网络里,偏见如隐匿的幽灵,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人际关系,甚至社会的稳定运行。

偏见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固有缺陷。我们的大脑像一台精密但不完美的信息处理器,面对海量信息时,出于本能会依赖刻板印象这条“捷径”。当初次遇见某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将其归入冷漠、不合群的类别;当听到某个职业,脑海中也会自动浮现相关形象与特质。这种思维惯性在紧急时刻或许有用,但长远来看,它像一张漏洞百出的滤网,让我们错过许多真实信息,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

社会环境则是偏见滋生的温床。社会分层、文化差异和信息传播的片面性,不断加固着偏见的壁垒。不同阶层的人生活轨迹不同,经历、资源获取也存在巨大差距,这使得相互理解变得困难。信息时代虽带来了便利,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我们在筛选信息时,不自觉地局限于符合自身兴趣和固有观点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同群体和观念的偏见。在网络舆论场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往往演变成争吵和攻击,人们困在自己的信息圈层里,让偏见愈发根深蒂固。

偏见对社会的危害十分明显。它像一条导火索,引发了群体间的对立和冲突,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严重的偏见现象,剥夺了许多人平等竞争的机会,阻碍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回顾历史,因为种族偏见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不计其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发展也因此停滞甚至倒退。

既然偏见危害如此之大,打破偏见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教育在消除偏见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学校可以开设多元的文化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媒体应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传播多元信息,避免传播带有偏见和歧视性内容,让公众全面了解不同群体,营造和谐、包容的舆论环境。

当我们在敲击键盘审判他人时,是否已经拆除了自己心中的围墙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客观的思维去面对世界,就一定能驱散偏见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