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乡医学院 - 《新乡医学院报》

知足≠自满

作者:□  侯建国    
2024-12-10     浏览(18)     (0)

本文介绍了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知足指面对财富、地位、名誉等利益的态度,知足者常足矣。知足的表现是不谋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利和不想不义之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知足是正确义利观的体现。

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专有名词,现在有人理解有误。比如,有人说“做学问要不知足”;还有人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要有一股不知足、永不满足的精神……不知足,永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强大驱动力,永远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主题,永远是人类促进社会前进的原动力。”这都是把知足误解成了自满。

古代典籍提到知足,大多与利益、取得、贪欲、诱惑、富贵、骄奢等相联系。比如《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现在人在使用知足时,也多是典籍中的意义。比如,茅盾在《尚未成功》中写道:“你从前教书的时候不是时时刻刻想望着眼前这样的生活么,现在弄到了,你倒又不知足。”知足与不知足,指人面对财富、地位、名誉等利益的态度。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获取利益,人们不会厌恶这种获取。知足与不知足是义利观的体现。知足有三个表现。

一是不义之利不谋。《史记》记载,周厉王贪财好利,重用佞臣荣公。大臣芮良夫劝谏,荣公喜欢垄断财利却不知大难将至。财利天地所生,人人都可以得到,怎么可以垄断呢?向荣公学习垄断财利,怎么可以呢?普通百姓垄断财利被称作强盗,天子垄断财利会众叛亲离。周厉王不听,最后被迫逃亡,死在外地。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一个双开通报指出,某银行原行长毫无纪法底线,长期以“市场化”运作为幌子,以“投资”“理财”为名,“以钱生钱”,大搞权力与资本勾连,靠金融吃金融,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滥权敛财、贪婪无度。无数事实和案例证明,图谋不义之利,结局可悲。

二是不义之利不取。《三国演义》中“三绝”之一,“义绝”关羽,徐州兵败,和结义大哥刘备失散,被迫投降曹操,但和曹操约定,有了刘备的消息,立刻去寻找大哥。曹操待关羽很厚,赏赐很多。后来知道刘备的下落,关羽把曹操赏赐的金银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起来,义无反顾投奔了刘备。刘备和曹操是对头,带上曹操的赏赐去投奔他的敌人,关羽会陷入不义。关羽挂印封金,不愧“义绝”!《旧五代史·晋书》记载,有恶吏私赠高汉筠白金五百两,高汉筠义正词严:“吾有正俸,此何用焉!”。正俸,是正当收入、合法所得。不义之利不取,取正俸,即“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三是不义之利不想。佛教教义要求戒贪戒欲,《西游记》中,每当八戒对金银财宝见财起意、见钱眼开,玄奘会说:八戒,出家人怎么能取这些黄白之物?玄奘用黄白之物代指金银财宝,显示对金钱的轻蔑。他们师徒四人投宿一个白富美寡妇家里,寡妇带着三个女儿,个个美若天仙。寡妇娘儿四个要招赘他们师徒四人,在美色财富的双重诱惑下,玄奘的表现分别是,“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如痴如蠢,默默无言”“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玄奘信仰坚定,对不义之利想都不会想,达到了知足的最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知足,面对不义之利,做到不谋、不取、不想,才能坚持正确义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