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文君 通讯员 王越月)2025 年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吴瑞君、张文明等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履行职责,聚焦民生热点,积极建言献策。
梅兵 全国人大代表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推动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梅兵建议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推动 AI赋能家庭教育。要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利用年轻一代家长熟练应用新媒体、智能工具等数字化平台的特点,推动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她举例华东师大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学校自主研发的“知心慧语”家庭教育陪练系统,帮助家长在沉浸式、体验式、个性化的互动学习训练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梅兵建议,通过加强对教育数字化应用效果的科学合理评估,确保数字化手段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教育数字化应用效果的科学合理评估,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通过专项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人机协同能力,同时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大免费资源供给,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率和使用效率。
●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
梅兵表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进,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模式和速度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培养生力军。培养人的具体靶标发生了变化,培养人的链条就要相应发生变化,链条中最初的一环就是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就要相应发生变化。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梅兵认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定位特色,推进分类发展,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高校要加强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衔接,完善本科生招生选拔方式,超常规探索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建设;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合作,将前沿科技融入一线教学;将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前移到产业一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
●让AI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梅兵认为,AI 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无论是从外部环境形成的压力看,还是从内生发展的动力看,高校积极拥抱 AI科技,并以此推动学校更好发展是应有之举。“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华东师大提出了 AI for EDU 的综合改革目标。”梅兵表示,在积极拥抱 AI的同时,也要保持审慎批判的态度,发现问题、警惕风险。
●让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梅兵认为,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56万人,比上年多增 12 万人,在世界经济整体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殊为不易。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继续保持高位为 1200 万人以上,再次体现了政府稳就业保民生的决心。以高校为例,除了在毕业季采取一系列行动帮助支持毕业生顺利就业外,更要端口前移,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让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