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精神,2024 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聚焦“四个着力”,全力推进招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力压实责任, 建设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校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年初制定《关于推进 2024 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出台促就业二十条举措。修订“鸿鹄奖”奖励办法,宣传基层和重点行业毕业生先进事迹。2024 届实现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位稳定、就业质量高位稳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位稳定。
就业岗位资源丰富。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2024 年进校招聘企业超千家,发布 2000 余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举办 26 场双选会,200 余场宣讲会,提供招聘岗位 5万余个,岗位供需比 14:1。加大选调生工作力度,与北京、云南等 30余地联合开展招聘活动。
就业指导体系健全。面向本研在校生继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推出就业指导“3+1”行动。开展主题讲座 10 余场,团体辅导 50 余场,服务学生 2000 余人次。举办模拟考试、无领导小组模拟面试训练营、MOCK 模拟面试、“暑期实习实践”等活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我校共获北京市金奖 1 个、银奖 3 个、铜奖 3 个,教师获课程教学赛道北京市三等奖。
就业帮扶机制完善。优先经济帮扶,为困难生发放求职补贴,总金额近 30 万元;优先推荐就业岗位,汇总困难毕业生简历,向合作企业重点推荐;优先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帮扶台账”“一对一”指导;优先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
着力重点突破, 本科招生工作稳步推进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取得实效。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深入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3 个校际联合项目首次招生,新增 6 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实现 18 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高考招生,招生专业进一步优化。
全员全时招生宣传体系初步构建。聚焦重点高中,新增优质生源基地高中 32 所,累计总数达 322所。组织 200 多位老师参加 400余场招生咨询。扩大“校园开放日”规模,邀请 10 余所重点中学来校参观,动员 2000 余名学生参加“寒假返乡宣讲活动”。推出学校招生宣传片《同行》,全网转发和播放量超 6 万次。参与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内的 40 场直播,线上播放量超过一千万次。开展 30 余场“学者进中学”活动。
调研反馈及时深入。在校领导带队支持下,1 月内集中走访 4省 7 市 12 所重点高中和考试院,调研了解高中学生、家长报考志愿和各省新高考改革情况,形成《招生工作分析报告》。及时将各专业录取信息反馈学院,分析新形势和新变化,制定应对方案。着力提升特色,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实践
体系双创竞赛氛围浓厚。第十二届“经纬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 343 个创新创业项目、2300 余名校内外学生的积极参与,赛事规模再创新高。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彰显了贸大学子敢闯会创的风采。
创新创业园建设取得成效。依托获批的“惠园印象”国际众创空间平台品牌,努力将创新创业园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实践基地,推进创新创业园的软硬件配置,完成团队入驻,园区培训活动等工作,正式揭牌投入使用。
赛训结合重点突出。走进科大讯飞、蓝色光标等企业开展实践,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赛事培训、沙盘模拟大赛紧密结合。邀请业内专家和优秀创业校友授课,打造“贸创讲堂”等精品实践课程,累计参与学生达600 余人次。举办“双创校友助力计划”“创客讲堂”等品牌活动共计 18 期,参与人数 500 余人次。
着力强化合作, 深化全球治理人才推送体系
渠道拓展取得实效。2024 年我校获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国际胜任力项目基地。开发中国-东盟中心、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渠道资源,持续推进与全球各类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
品牌活动形式丰富。持续做好全球治理人才夏令营、实训营、国际组织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考试培训等精品活动;提供多角度国际组织培训,不断提升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推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25 年,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将持续开拓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指导,按照“全员全时”招生宣传工作理念构建“大宣传”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体系,搭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层次创业平台。求真务实抓落实,推动招生、就业、创业和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