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灯火里的年

作者:文心怡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2022级    
2025-03-25     浏览(218)     (0)

文章描述了安康过年习俗的独特魅力,如大年三十灯火通明迎接新年,正月十五灯光象征团圆和辉煌。这些习俗是安康人对过年的深情守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文章还提到了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海外游子们对灯火里的年的向往。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中,我的家乡安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卧于汉江之畔,秦岭群山怀抱之中。这片土地孕育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过年习俗更是独具魅力。安康人过年,有着独特且温馨的传统:大年三十,家中灯火彻夜长明,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走廊,每一个角落都被灯光照亮,寓意着驱散黑暗,迎接新年的光明与希望;正月十五,家中同样灯火不灭,那一盏盏明亮的灯,像是点点繁星坠入人间,氤氲着团圆的气氛,也延续着年的热闹与喜庆。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家乡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对过年的记忆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每到过年,这片土地便被浓浓的年味包裹,而那彻夜不息的灯火,更是安康年俗里独特而温暖的篇章,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代代安康人对年的深情守望。

大年三十,夜幕还未完全降临,母亲便已将家中各个房间的灯逐一打开。暖黄的灯光瞬间充盈了整个屋子,每一寸空间都被温馨与暖意包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鞭炮声在窗外此起彼伏,或清脆短促,或连绵不绝,仿佛在奏响一曲专属于新年的欢歌。电视里春晚的节目精彩纷呈,歌声、笑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在灯火的映衬下,家的温暖被无限放大。这一刻,灯光不仅是照亮黑暗的使者,更是团圆的象征,它让我久在异乡、漂泊无依的心有了归处,让离散的脚步重新聚拢。一家人在这灯火与温情交织的港湾里,静候新岁的到来。

正月十五,我们如往常一般去祖母家拜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打麻将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麻将声起落,欢声笑语不断,时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流逝。到了晚上十点,祖母放下手中的麻将,缓缓起身,挨个房间去开灯。我疑惑不解,好奇地询问缘由,祖母微微一笑,她轻声说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眼中满是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对传统的坚守。大年三十晚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来年的兴旺,而正月十五的灯光则象征着当年的辉煌。祖辈们对生活的热望与期许,都深深凝结在这简单却又意义深远的习俗中。

“三十晚上火通明,初一鞭炮响不停。”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对过年怀着深深的敬畏与热爱,无数的习俗在时光的流转中被精心保留。从古时驱散邪气、祈求吉祥的朴素愿望,到如今对阖家欢乐、团圆幸福的殷切期盼,灯火通明的年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记忆。它是古人与现代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让我们在这璀璨的灯火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家国的厚重。

今年,恰逢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年,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吹遍了全球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田。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那一抹来自除夕夜的灯火,都成为了最温暖的召唤。它跨越山川湖海,穿透茫茫人海,引领着游子们回归故里,回归那充满烟火气与温情的家园。

灯火里的年,有安康民俗的韵味,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心灵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