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百年求索,自成辉煌。今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作为一名海大学子,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自豪。百年来,母校以“海洋强国”为使命,以“经略海洋”为担当,培养了无数英才,为科学探索与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值得铭记的一年里,我愿以一本好书——《生命的海洋:人与海的命运》,与大家分享对海洋的深沉热爱,描绘海大的峥嵘岁月,抒发对母校的真挚情谊。
这本书的作者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是当代杰出的海洋生态学家。他以深邃的目光和诗意的笔触,探讨了人与海洋之间复杂而深远的关系,详细描绘了海洋的自然历史,剖析了现代社会对海洋的破坏与挑战,并饱含激情地呼吁保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翻开书页,一股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罗伯茨先生带领我们追溯海洋亿万年的演变历史,从海洋孕育生命的起源到今日人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他以科学的视角揭示了海洋的伟大与脆弱。他让我们看到海洋不仅是一个庞大的自然系统,更是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无论是古代航海文明的兴起,还是现代全球化贸易的繁荣,海洋始终是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与此同时,书中对海洋环境问题的深刻警示令人震撼。海洋酸化、过度捕捞、毒化污染、排污与化肥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威胁这一浩瀚的蓝色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与危机。
《生命的海洋》不仅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融文学之美与科学之理的杰作。罗伯茨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述海洋的壮丽景象:无尽的珊瑚礁如璀璨星河,深海的隐秘生物宛若远古奇迹;他同时以严谨的数据和研究分析,揭示海洋危机的严峻现实。从科学到文学,从冷静到感性,这种创新性的叙事让书籍更具有感染力,读者既能被美所震撼,也能被真相所警醒。
尽管罗伯茨先生深刻揭示了海洋危机,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乐观。他并非一味地渲染悲观,而是充满希望地指出:通过科学、政策和人类集体行动,海洋危机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他以自身多年的海洋研究和考察体验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海洋的有效措施,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保护这一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作为一名海大学子,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感受到了一种熟悉而深切的共鸣——那是母校百年来“为海而生,为海而兴”的精神印记。这种精神,融汇在海大的历史篇章中,贯穿于代代海大人的求索之旅。《生命的海洋》描绘了人与海洋共生的关系,而中国海洋大学的百年历史,则是对这一命题的鲜活实践。从 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到如今世界知名的海洋学府,母校始终围绕“海洋”这一主题,在海洋科学、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无数卓越成就。母校的研究方向与罗伯茨先生的探讨不谋而合,都致力于探索海洋规律,保护海洋环境,服务人类社会。
阅读书中对珊瑚礁、深海生物、潮汐与洋流的描述,我不禁想起校史馆里的珍贵藏品,那些标本和模型,记录了海洋的历史演变与自然奇观。我还想起青岛的黄海之滨,那无数次与海对望的日子:海风习习,涛声阵阵,仿佛与书中所描绘的海洋命运产生了精神的共鸣。正是在母校的熏陶下,我逐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海洋,以敬畏的心灵去感受自然。
《生命的海洋》是一部海洋生态的警示录,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海洋所面临的挑战,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大的校训:“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这不仅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态度,更是一种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海大人,我们有义务像罗伯茨先生那样,关注海洋问题,为解决海洋危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 年是母校建校一百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百年风雨,抚今追昔,我感慨万千。母校在漫长岁月中,始终如海洋般博大精深,包容并蓄。她不仅培养了无数胸怀梦想的莘莘学子,更孕育了关注自然、心系人类的海洋精神。而《生命的海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母校的百年发展与书中描绘的海洋命运是何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海洋的浩瀚与母校的精神相映成辉,海洋的危机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息息相关。
我愿以罗伯茨先生的话为结尾,与母校同学共勉:“拯救海洋,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人类与海洋的命运,注定紧密相连。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怀抱科学与热情,海洋终将回馈我们以希望与未来。”愿母校在未来的百年里,继续以海洋为旗帜,驶向更加壮阔的远方。愿海大的精神,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保护海洋、造福人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无惧风浪。
(作者系海洋与大气学院 2021级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该文荣获本次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