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历史与当下的回响

作者:王凤鸣    
2025-03-20     浏览(56)     (0)

这篇文章是关于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和学校新闻学的部分经历与感悟。作者是一位热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校报工作并记录下自己和报纸的故事。同时,作者认为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份情怀,值得细细品味。

【编者按】

开拓学术视野,构建书香校园。由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海洋与大气学院党委主办,海洋与大气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五届“学术人生·书籍共享”研究生读书活动成功举办。其间,组织开展了以阅读《中国海洋大学史》为主要内容的读书征文比赛活动,共收到学生投稿 41 篇。经专家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 2 篇、二等奖 2 篇、三等奖 4篇、优秀奖 13 篇。其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4级文物硕士研究生孙心甜的《海洋之光:探寻中国海洋大学百年辉煌之路》和 2022 级新闻学本科生王凤鸣的《历史与当下的回响》。2024 年 12月 19 日晚,读书活动闭幕式在海洋与大气学院 219 会议室举办。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鷟教授,行远书院院长朱自强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以及海洋与大气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娟等参加,为获奖学生颁奖。三位教授还围绕“读书与发展”这一话题,和同学们分享了读书的经历与感悟。本期校报特辟专版,刊发五篇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当我翻开《中国海洋大学史·图志卷》时,仿佛畅游在“时空隧道”之中,跟随渗透着油墨香的照片,从黑白胶卷走到彩色数码,从历史走进当下……

2004 年,中国海洋大学迎来 80 周年校庆,那时我才刚刚出生,如此巧合,让我深感与中国海大有着特别的缘分。鱼山校区,大学路操场,一片红色的海洋涌动着。

2024 年,母校迎来百年华诞,我也与她一同成长,如今已 20 岁。崂山校区,体育馆,校内校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朋友因为这个特殊的日子相聚在这里。

一百年栉风沐雨,一百年砥砺前行,中国海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追逐蓝色梦想。

1980 年,水产系师生出海采样。2024 年,“东方红3”船劈波斩浪。44年见证了中国海大涉海学科的一步步成长壮大,到如今走向世界。

从 2500 吨级“东方红”海洋实习调查船,到 3500 吨级“东方红 2”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再到 2019 年交付使用的 5000 吨级“东方红 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系列调查船,犹如一部部鲜活史书,镌刻下中国海大的发展脉络,每一寸船板、每一次远航,都凝聚着一代代中国海大人的拼搏汗水、承载着他们对海洋科研矢志不渝的梦想。

如今的“东方红 3”船上还开设了“海上思政课”,让海洋科考知识走进更多人,搭建起一座知识桥梁,更涵养着蓝色梦想、孕育着海洋胸怀、激发着人海和谐共生意识。

全民族抗战时期,海鸥剧社在街头演出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他们是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带着简单的服装道具深入崂山农村,将话剧改编为街头剧,用当地方言为农民演出,宣传抗日。

如今,中国海大百年华诞,海鸥剧社成员参演的首部原创校园大师剧《文圣常》成功演出,更表达了青年学子对“大先生”的致敬,对科学家精神的致敬。

百年来,这只飞翔的“海鸥”,永不停歇,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从“铅 与 火”“光 与 电” 到“数 与网”“云与端”,报纸在不断变迁着,见证了媒体的发展史,但纸质报纸不会就此消亡。每个教学楼里还会有校报架,每周总有人将最新一期校报悉心摆放整齐。

而恰好,我选择了新闻学专业,报纸也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在大一时,我没有选择加入新媒体社团,而是与校报结缘。自此,我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报》的一名学生记者。在往后的许多个日子里,我肩背书包、手拿纸笔奔跑着,跑过杨柳依依,跑过夏日炎炎,跑过秋叶飘飘,跑过冬雪皑皑,到现在我已经奔跑了两年之久,我也仍在,并仍会继续奔跑。在今年暑假,我有幸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实习,我发现我确实喜欢记者这个职业,也喜欢那份记录历史、记录时代变迁的报纸。

在我参与校报工作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编辑室的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陈列着过往的报纸,这不禁让我心生好奇。而老师耐心地告诉我:“这些报纸是历史的底稿,它们在记录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往往比网络上的电子资料更具可信度和价值。”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还是对那熟悉的油墨味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我相信,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份情怀。那一张张报纸是中国海大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碎片化阅读的当下一份难得的冷静与思考。

一所大学的历史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贯通古今,关照当下,需要细细品味,需要身体力行……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2级新闻学本科生,该文荣获本次征文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