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石家庄铁道大学报》

心里的聚光灯

作者:◇  语2302-2  张刘孺    
2025-03-01     浏览(17)     (0)

这篇文章分析了“耻感”的本质,认为它源于自我凝视,是为了活成自己而不是迷失成他人。对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要有不同的自我标准,自我凝视是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走在街道上突然在人群面前平地摔,默默爬起觉得时间十分漫长,想立即变成地鼠,遁地而逃;亦或是自己和同伴在教室里聊得热火朝天,空气突然安静,脑细胞没反应过来,老师先进来,心中是不是颤颤巍巍写了“担忧经”和“忏悔录”?或者对于喜欢的东西说不出口,但是对于讨厌的东西张口就来。

如果对此深表同感,或者经常感到自己愚蠢、尴尬。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耻感”在本质上可能是一种自我凝视呢?

说起“羞耻感”可能会让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耻感文化”,两者从字面上看必定有一定的联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耻感”是感到自己可耻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违反了自己认可的规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而“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下的一个定义,是把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会对国家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心态。在耻感文化下,我们更容易产生“耻感”,所以在“耻感”的背后,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在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当中,瑞贝塔曾经说过,“我只是不喜欢甜言蜜语,不喜欢讨好巴结,我只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总是很容易的说出“不”,但是从来不轻易说出“好”。可以很轻易的说出“讨厌被讨厌”,但是很难说出“想要被喜欢”,习惯用抱怨表达思念,用拒绝代替争取,觉得讨厌比爱容易,边界感比攻击性强,向内探索比向外发力多,但是这些可能是她想在这样一个颜色混杂、规训良多的社会环境下找到自己,而不是迷失成他人。《想见你》中的陈韵如和《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程又青可能都是瑞贝塔这种“不要”型人格。

陈韵如说她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在《想见你》剧情里陈韵如会经常出现在一个蓝色虚幻的屋子里,可能这是困住她内心的牢。她羡慕阳光开朗的黄雨萱,但当她模仿黄雨萱获得别人的喜欢,她又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耻感和怀疑,认为这并不是她自己本来的模样,害怕这样下去会迷失自己。

而《我可能不会爱你》当中的程又青则是想要成为别人眼中一本值得读了又读的书,而不是一张轻盈的书签。那么别人喜欢的一定是厚重的书,而不是书签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这是程又青的标准,这是她想要把自我雕刻成独一份作品的强烈主体性。她还会因为自己喜欢上了有目的性的男下属而产生耻感,而不是去责备别人的别有用心。

所以不论是陈韵如、程又青还是瑞贝塔,她们都很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但是这种在意,不是盲目活成别人心里的期待,而是借助他人的瞳孔,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样。实际上在她们心里,最在意的,只是自己在他人的世界里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不要”型人格的高耻感源于她们对于自己的高要求。

我们总能听到一句话,“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有很多人认为“耻感”的产生是因为过于在意他人。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亚里士多德曾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花费大量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往来,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人。我们又如何百分之百不在意他人目光呢?

“在意他人”从一方面来讲就是人的一个本性。所以耻感的本质并不是对他人的在意,而是一种深入内心的自我凝视。只不过是借助“他人”这面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怎样才可以变得更好。在《如何找到想做的事》中八木仁平写到:个人价值在发展中一定会体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对于我们在自我凝视中产生的“耻感”,是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的。

而对于“我要”型人格,《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的简庆芬,老早就确立自己的目标,有信念感,执行力强,具备“撞南墙”的魄力,他们的人生追求不是体现在“明确的目标”,而是体现在“想要折腾”的执行力上面。这类人格可能又有一个别称,讨好型人格。他们很聪明,喜欢投其所好,活在他人的标准之下,就像简庆芬对于工作本来有能力做到优秀,但是就只做到良好,因为她只是把工作看成谋生的工具,但是她一旦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她就会倾注自己。

就像她对自己喜欢的人,何瑞之,喜欢的人对自己评价时,简庆芬会不自觉进入对方的评价体系,来执行改正。可能她们在执行的兴奋中没有体现出“不要”型人格那种事情不顺心意就会生成的耻感。她们往往是一股劲把事情做到最后,没有办法改变后产生的耻感反省。

她们不是很多影视片刻画的片面的“不知廉耻”,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表面看松子就是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爱她,给她存在感和依靠的男人,但是她在不间断的“执行”过程中寻找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个归宿。

“我要”型人格不是“不要”型人格的高耻感,“不要”型人格的生活像是跑马拉松,设置了无数个反省站,每个反省站都有自己的耻感点,她们要不停的反思一下自己,反复坚定自己的原则。

或许有人会对自己的高耻感苦恼,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正确。但是莱布尼茨很久以前就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我要”型人格和“不要”型人格只是依据一些特点划分的两类人群,没有正误之分。同样,也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什么都完全相同。人类的多样性正体现于此。不要刻意对自己的“耻感”羞耻,这些很大可能是你对自己的高标准,这些自我凝视会让你更加绚烂多彩,活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