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青年学者工作坊探讨大模型赋能人文社科研究新路径

2025-03-20     浏览(37)     (0)

社会科学处举办“AIforHASS”青年学者系列工作坊首期活动,邀请南大新传院马志浩博士讲解大语言模型如何赋能文科青年学者。讲座涉及大模型在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讨论了文科科研如何利用大模型共创空间。

本报讯 3月7日,社会科学处举办“AIforHASS”青年学者系列工作坊首期活动,邀请南大新传院准聘助理教授马志浩博士主讲“DeepSeek时代的学术创新:大模型如何赋能文科青年学者”。200名师生参与活动。

马志浩以“二十世纪初的大学课堂”为引,对比传统文本分析方法(如词袋模型、词典法、主题模型)的局限性,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机制。他提到,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LLM)通过自监督学习,从海量文本中捕捉语言规律与语义关联,实现了从“机械统计”到“上下文理解”的跨越,弥补传统方法在短文本分析、隐含语义识别等方面的不足。

马志浩通过现场互动和案例分析,展示了大模型在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通过分布式词典表示(DDR),研究者可利用词向量相似性替代传统词频统计,精准分析社交媒体短文本中的情绪倾向;在叙事结构研究中,大模型可通过语义连贯性分析,量化长文本的“叙事速度”与“迂回度”,揭示其与受众投入度的关联。此外,他分享了利用LLM预测健康感知的研究,通过提取文本特征并训练回归模型,成功预测公众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

参会师生围绕“大模型赋能文科科研”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马志浩表示:“大模型不仅是工具,更是桥梁。当机器能感知文本背后的情感与逻辑,人文研究将迎来更广阔的共创空间。”

(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