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集体学习(扩大)会召开

2025-03-20     浏览(39)     (0)

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召开会议,邀请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作新工科主题报告。会议就新工科建设提出四点意见,包括服务国家需求、深化交叉融合、强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注:本文的主体是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召开的会议及其讨论内容。 以上摘要是对文章的概括,旨在提供南京大学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向。

本报讯 3月16日,南京大学2025年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集体学习(扩大)会在苏州校区召开。会议邀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围绕新工科主题作报告。谭铁牛书记、谈哲敏校长出席会议。

李泽湘结合自身求学、科研、教学、创业经历,以大量鲜活案例系统剖析了新工科建设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构建端到端、高质量、高效率科创生态体系,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谋划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启示与参考。

谭铁牛代表学校党委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新工科建设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服务国家需求,锚定新工科发展方向。服务国家导向是建设新工科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以及给我校的重要回信精神,坚持苏州校区发展壮大新工科的基本定位,扛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责任,加快将苏州校区打造为发展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为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走在前”贡献力量。二是深化交叉融合,构建新工科创新体系。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的重要发展路径,要强化新工科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打造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育人模式。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对现有工科专业进行全要素改造升级,创新建设课程体系。要牢牢把握苏州校区“学术新区”建设契机,设置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形成多校区联动、多学科支撑的新工科发展格局。三是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新工科的目标任务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发挥“新工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加强同重点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构建新型校企关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南大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与质量。四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要革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和翘楚。培养造就一批善于运用跨界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行动、善于跨领域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善于跨界整合资源的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领军人才和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谈哲敏强调,要充分把握苏州校区建设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抓好新工科建设,为南大未来百年的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苏州校区拥有良好的新工科建设条件,要推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改革,大力推进现有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颠覆式”革新,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与会人员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平衡新工科领域大规模人才培养与小班化拔尖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