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创新”号角指引下,浙江工业大学缙云创新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抓手,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为山区县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这一实践成果成为“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的生动写照。
山区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缙云县制造业底蕴深厚,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电子电器等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规上工业产值从2020年的266.1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59.3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暗藏隐忧。全县3881名研发人员中,设计师占比不足1%,中高级工程师101人,高级工业设计师仅1人。“重制造加工、轻创新设计”的产业结构,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竞争力薄弱。人才结构失衡与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山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破局之道:本土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协同
面对人才瓶颈,研究院以“学科+产业 ”融合为突破口,构建本土化人才培养双轨机制。针对企业研发人员设计工具应用生疏、创新思维局限等问题,研究院联合行业专家开展工业设计师职称培训、AI创新工具应用讲座等专题活动,累计举办创新设计沙龙20余场,助力企业研发团队掌握前沿设计方法论。通过系统培训,缙云县诞生首位市级高级工业设计师,填补了本土高端设计人才空白。
与此同时,研究院与缙云高级技工学校深度合作,重构教学体系。通过多次教学研讨,双方结合机械装备、智能家电等县域主导产业需求,打造“产业需求驱动型”课程体系。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科专家团队更直接进驻课堂,开设AI辅助设计等前沿课程,并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创新工作坊,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实战”无缝衔接。
校企联合研发:从“制造”向“ 智造”跃迁
校企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研究院成立以来,教师合设计师团队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次,为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与3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以天喜厨电为例,这家曾以OEM生产为主的企业,在研究院支持下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双方合作的两年内完成25款产品优化设计、12款全新产品研发,申报专利30余项,更打造出“瑞士军工”品牌系列化明火炊具,推动企业成功转型为ODM模式。
这一合作不仅助力天喜厨电产值增长,更实现全县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零的突破”。研究院协助企业完成丽水市重点实验室申报、中央引导资金项目验收等关键工作,构建起“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联合研发中心让高校的“创新大脑”直接接入生产线,真正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实践育人:柔性引智激活创新生态
为破解人才输送难题,研究院创新构建“校地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堂搬进车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团队与天喜厨电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双师制”教学团队,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同时,在合作期间,工业设计学科团队教师组织本专业高年段学生开设厨电创新设计开发课程,累计为企业输出创新设计方案16个。其中,研究生创新工作坊提出的“未来烹饪场景”概念方案,1项获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佳作奖,3项斩获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5款产品进入打样落地阶段,后续将为企业带来实际商业价值。这一实践模式获政府高度认可,教学案例合成果在“创新浙江”“浙里改”等平台广泛推广,研究院更是获批成为“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标志着校地协同育人模式迈入新阶段。
智力下沉书写山区振兴新答卷
从培育本土人才到攻克技术难关,从品牌升级到产值跃升,研究院以“教科人一体化”模式破解山区制造业发展困局。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科团队的冯迪博士带领的科技特派团凭借其突出贡献,获评“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突出个人”,并被聘为缙云县的省级科技特派员。这场高校智力下沉山区的创新实践,正为浙江乃至全国山区县探索出一条“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为“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