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苏大附一院报》

我院召开 2024 年度学科发展总结大会

2025-02-28     浏览(10)     (0)

苏州大学附一院召开2024年度学科发展大会,表彰高峰学科奖和最佳组织管理奖等,詹启敏院士提出要做特做优做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会议强调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本报讯] 1 月 17 日,我院 2024 年度学科发展大会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李斌、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刘芳、苏州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刘开强出席会议。我院院领导、临床及医技科室负责人、党政职能科室负责人、获得表彰的个人和学科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附一院科研部常务副部长、科技处处长朱雪松主持。

会议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主题,全面评估总结学科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学科发展目标,展望学科布局蓝图,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凝聚智慧、积蓄力量。

会议伊始,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缪丽燕致欢迎词。她表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医院紧密围绕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声誉度和影响力。希望科室利用本次会议契机,展示风采、规划未来,凝心聚力推动苏大附一院整体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高水平发展。

刘芳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医院在平台建设、学科声誉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面向未来,市卫健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医院工作,期待医院能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学科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苏州市医学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周边区域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吴嘉炜副校长表示,过去一年学校以四方共建的政策优势为“领航标”,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促进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她指出,医院应推进医疗技术水平、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提升,打造具有苏大特色的医疗高地,在以医学事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贡献苏医力量。

朱雪松处长从科技排名、学科平台、科研项目、临床研究、科技成果五个方面回顾了医院 2024 年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下一年度,医院科技工作将围绕构建原始创新基地、打造临床研究支撑、丰富成果转化体系、完善学科评估评价、强化科研诚信建设等开展。

随后,大会进行了颁奖仪式。血液病学、心血管外科学、护理学、骨外科学获得年度高峰学科奖,骨科、血液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获得年度最佳组织管理奖,血液科、麻醉手术科、神经内科获得临床研究年度贡献奖,血液科、药学部、内分泌科获得临床试验年度先锋奖,沈振亚获得年度突出科技成果贡献奖,陈罡、缪丽燕、周芳芳、胡士军获得年度项目突出贡献奖,高芹芹、陈卫昌、耿德春、傅琤琤、徐岚、邹俊获得年度科技奖励贡献奖,周芳芳、陈亮、徐杨获得年度高水平研究成果奖,陈苏宁、沈宏杰、陈成、施勤获得年度成果转化贡献奖。

院党委书记刘济生表示,新的一年,医院要统筹抓好“十五五”谋篇布局,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型医院的战略目标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推动学科“攀峰筑原”。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集群,进一步深化医院博习学科建设项目。二是坚持科技驱动,升级科研转化平台。持续推进“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转化基地”建设。三是释放创新活力,强化人才外引内培。面向国内外,靶向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技术和科研人才梯队。

詹启敏院士对过去一年医院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跨学科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祝贺,对医院统筹学科布局、优化资源投入、赋能青年人才等举措表示肯定。他认为,苏大附一院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机遇期,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对未来医院学科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做特做优做精,力求将特色铸成优势,将优势打造为品牌。二是要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广引双聘人才,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激发创新潜力,推动高水平成果涌现。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敞开胸怀引进前沿专家。

(马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