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包钢日报 - 包钢日报

张春霞的“科研密钥”

——当稀土叩响医疗之门

作者:□记者  赵伟佳  通讯员  王世雯  郭立影    
2025-03-19    

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北京潞河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的门廊上挂着的牌匾就像是一幅特殊地图,标记着张春霞与全国顶尖医疗机构的合作网络……“稀土的价值在于应用,而应用需要打破边界。”张春霞如此诠释着自己的“科研哲学”。

从诊室到实验室的“解题逻辑”

张春霞的科研灵感,藏在医生的“抱怨”中。2022年底,一次意外受伤,张春霞被送入诊室,缝合伤口时,医生随口一句“缝线材料抗菌性不足”,成为她科研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她刚入职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正在为如何将稀土特性与医疗需求结合而苦思。这次与医生的短暂交流让她意识到,稀土或许能成为解决临床痛点的“钥匙”——若将稀土抗菌性能融入医用材料,将减少千万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敏锐,贯穿于张春霞的科研生涯。她带着团队走访京津多家医院,像“侦探”般收集着医生的临床需求:医生戴着双层手套仍被针刺穿,患者术前标记被意外擦除,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创面愈合缓慢等等,这些具象的痛点,都被她转化为实验室白板上的方程式。

“稀土+医疗”不是一场偶然邂逅,需要真正有人来让两者擦出火花。从外科手术用的稀土防针刺抗菌手套、稀土抗菌不锈钢、稀土抗菌橡胶、稀土抗菌纱线、稀土抗菌罩衣等系列稀土抗菌产品到稀土促愈合医用敷料、稀土医用口腔洗液、稀土烧伤喷雾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张春霞的团队与10余家医疗、科研机构共建“需求直通车”,让“研发课题”与“临床需求”两端同步更新,“医院提需求,团队做科研转化,我们做的就是用稀土来解题。”她说。

从论文到产品的“转化密码”

2023年盛夏,刚出月子的张春霞抱着“满月娃”冲进天津市科技局的答辩现场。襁褓中的女儿正在酣睡,而她正在为“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稀土生物农药”项目争取关键支持。这个源于新疆棉田的课题,承载着棉农“一喷保收”的朴素愿望。团队在新疆棉田的大田试验时发现,稀土复合物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还能增强作物根系,促进农作物生长。这种“双效机制”的背后,源于稀土材料的独特性能,其对细菌微环境的自适应响应机制,显著提升了抗菌效果。

“实验室数据漂亮,不等于市场买单”,深谙其中道理的张春霞建立起独特的转化逻辑,科研的终极目标不是发论文,而是解决问题,只有“需求反哺研发”才能真正让团队少走弯路。她和团队开发的稀土防针刺抗菌手套相比医用胶皮手套的防穿刺性能提升了30%以上,被多家三甲医院试用,在此过程中,院方提出了缓冲10号缝合针的更严苛的进阶需求;开发创口敷料添加了0.4%稀土生长因子材料的条件下,能够彻底清除环境中存在的羟基自由基,并抑制其产生,在多家医院的建议下,压力损伤贴膜、促骨修复稀土助剂等研发项目也应运而生;就连稀土抗菌陶瓷杯的釉料粗细,她都邀请过许多人进行多轮多次的“手感”反馈。

一次生物与材料的交叉研究,张春霞窥见稀土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她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让稀土功能材料的抗菌、促进细胞修复特性,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命护盾”。而这背后的“转化密码”,是对需求痛点的敬畏与科学边界的无畏探索。

从沃土到星辰的“稀土征途”

“稀土+医疗”是一场关乎生命与未来的革新,包钢集团为张春霞的科研提供了破土而生的底气,她的实验室中,一支由“95后”组成的科研力量正以颠覆性的思维,重新定义稀土在医用、农用、日用等多个领域的价值边界。张春霞说:“集团公司赋予我的最强助力是研发团队,作为医疗材料研发中心的主任,我能够发挥最大权限参与到团队组建过程中。”不仅如此,包钢集团以“全链条护航”的姿态,为她的团队提供政策支撑、资金支持,以及让团队放手挑战稀土医疗领域“技术无人区”的耐心资本。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春霞身上已经贴有不少标签,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稀土学会青年委员……但她更在意自己“科研人”的角色。“科技工作者不能只待在实验室,我将继续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需求,把企业所需、行业所期牢记在心,不断推动稀土科技成果在医疗领域落地。”

如今,稀土新材料正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跃入产业发展的时代宏图。当稀土医用产品进入生物安全验证终局,当稀土抗菌陶瓷杯走进千家万户,当稀土抗真菌农药在新疆万亩棉田验证规模效应,每一步都踏在“稀土+”产业链延伸的鼓点上。当被问及未来,张春霞望着刚刚给记者展示过的稀土医疗系列产品:“我们要让稀土从矿产标签升级为‘健康守护者’,把科研论文变成百姓用得上的‘好产品’。”这或许正是包钢集团稀土产业发展的深意:让“稀土+医疗”的星辰征途,既有尖端技术的锋芒,更有普惠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