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柳
周紫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字往往与哀婉、凄清的情感紧密相连,成为表达离愁别绪的象征。《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细腻地描绘了士兵在春日离别故乡时,对亲人那份缠绵悱恻的不舍之情。唐代诗人许浑以柳为媒,在诗中吟咏“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我们依稀看到,在那高高的城墙之上,诗人的愁绪随风而起,眼前的蒹葭与杨柳,仿佛就是记忆中那片遥远的汀洲,是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乡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贺铸笔下的柳絮,它们随风起舞,却又无处着落,恰似作者心中纷飞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又难以言说。
然而,在我看来,柳亦有表达希望之意。特别是冬天的柳树,虽然少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般嫩绿与轻盈,却依然风姿绰约,不减其韵味。
柳树,作为落叶树种中的“迟暮坚守者”,即使在凛冽的寒冬中,依然能迎风傲然挺立。它那弥足珍贵的绿意,宛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不仅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更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希望。“一别西风逐北风,枯枝劲舞亦争雄。”柳树褪去了葱茏绿装,柳枝的韧性反而更加突出,这枯枝劲舞的景象,不仅令人感叹生命的奇迹,更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与希望。它们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强与勇气,因为每一个冬天之后,都将是万物复苏的春天。
柳树,作为春天的“感知者”,总是最先感知到季节的更迭。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写道:“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每当春风轻拂,柳树便急不可耐地抽出嫩绿的新芽,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那鹅黄色的嫩叶,如同点点繁星,点缀在枝头,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它们不仅为大地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无论是春的生机、夏的繁茂、秋的沉稳,还是冬的坚韧,我们总能在四季的轮回中,捕捉到柳树那碧绿而鲜活的身影。它已然化作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往与未来,悲伤与希望,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生命之轮依旧滚滚向前,希望之光永不熄灭。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折柳相赠,不仅是对过往与当下的告别,更是对未来与希望的深情挽留。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遇。再过不久,我们便又会与“柳”这个老朋友重逢。我相信,待到春来,定然是“柳叶开时任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