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作者:车弓    
2025-03-10     浏览(22)     (0)

“大水汤汤,河流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著名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该小说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评论家李徽昭在 2018 年 12 月 11 日的评论中说:“无论中西或古今,河流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文明文化形态的出现及其发展转换无不与大小河流产生种种关系,但将河流作为小说写作的主要题材尚不多见。八十年代张承志曾有《北方的河》,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牵连起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等四条北方自然大河,加上追忆中的新疆额尔齐斯河与梦想中的黑龙江,众多北方河流在他情感奔涌的文字中迸发出雄健的气质,众河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多重象征,该书顺应八十年代寻根文化思潮,引起众多反响。徐则臣的《北上》则以三十多万字的宽阔篇幅来写一条河流,却不是张承志小说中那些磅礴流淌的自然河流,而是流贯南北、穿越历史的京杭大运河。”

《北上》展示的情节是:小波罗(意大利名为保罗·迪马克)和弟弟(费德尔·迪马克)怀着对马可.波罗书写的美好中国的期待,先后来到中国,他们与同船的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与中国女子如玉,由北往南,从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到济宁、天津,从摇晃的运河行船到运河两岸,经历与见识烟花柳巷、船闸人家、兵马劫匪、纤夫官员,遭遇了人生所能遭遇的一切,将一个想象的马可波罗的中国,转化为身体力行、耳闻目见、鲜活生动的中国。同时,沿着时间和历史流淌,这对意大利兄弟俩一百多年前的同船者、遭遇者,也繁衍出各自后代,即邵秉义、邵星池、谢望和、孙宴临、马思艺、胡念之、周海阔等。在各自命运中演化出新世纪运河边上、行走生活并关注河流的现代故事。

徐则臣创作手法高明。他在书写一条大河的同时,拉开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宏大视野,使河流与一百年来中国命运、现代中国历史产生一种密切的关系,在人物命运、河流和历史的交互关联中,故事性得到彰显,现代中国历史也与运河彼此互动共生,散发出长篇小说的深远思想内涵。呈现了一种文化性的、日常生活化的京杭大运河。并由此演化出对中国历史追问的多层意义空间。

看过小说《北上》的读者,深为故事里的“灵魂”叫好。不错,徐则臣是写了一条具体的河,同时又是一条抽象的河;徐则臣最大的成功,是让大家明白:作家在解构小说、堆积素材的辛勤劳动 (蜜蜂采蜜) 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出类拔萃、卓越不群,而什么又是凡夫俗子、庸常的匠人……

《北上》表现的是一种乡土情绪,更主要的还是一种民族的情结。徐则臣在书的封面上写有一段话:“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甚至指使你一辈子。”

与北京、天津、杭州、扬州、淮安、聊城、济宁、枣庄(台儿庄)一样,宁波同样是运河文化的源点城市。除了承载厚厚的中原水文化的意韵外,更多了一层江南水乡特有的柔顺与海洋的宽广,因为千折百回的运河,到了这儿要奔腾出海去了。这一腔倾注中华民族精神的水流,经过许多许多的艰难与磨损,仍然带着它欢乐的音符,奔向大海,与世界握手。河流最终流入大海,这是世界文化碰撞、共融的必然结果。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精神,这是对世界文化共融、发展的起码的尊重。

一部中国运河史,半部华夏文化史。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此意义上,进行大运河内涵、价值的追问,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径,或应首先从其脉络源头与历史进程的文化意义说起。(作者为宁波作家,原名张坚军,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