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报》

话剧原型揭秘

《别无选择》的那些人和事 (六)山二医援边工作者推动边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2025-03-14     浏览(66)     (0)



王法顺、郭振家赴西藏工作




邓爱军两次援疆




曹永亮在西藏日喀则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




韩桂全和朱玉广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慈春增等9名专家赴新疆喀什地区对口支医


1 话剧剧情


    第一幕

    三次入藏的眼科专家黄志鹏


2 原型揭秘


    山二医眼科专家和其他科室人员多次参加医疗队支援西藏、新疆等,彰显了学校的乐道济世情怀等。 


3 事件陈述


    建校以来,面对国家和时代需要、百姓健康需求,学校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健康事业进步,派出专家对新疆、西藏、青海、重庆等地进行业务帮扶和援助,积极开展疾病诊疗和义诊巡诊,开展业务人员技术指导培训,把健康送到边疆群众家门口,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欢迎。

    1982年1月15日,我校在国家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本科七七级321名毕业生离校,其中有五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的号召,王法顺、郭振家主动报名赴西藏工作,刘明利、王国顺、王卫军赴黑龙江加格达奇林业局中心医院工作。

    王法顺在西藏一待就是35年。当时的拉萨,只有一条柏油马路。街上只有一家饭馆。他最初被安排在自治区卫生厅,先后从事医政、科教、外事工作。当时全国正在开展医院等级评审,而西藏在这方面还是空白。王法顺探索总结了西藏地区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的特点,下乡调研,从县级医院开始,培训、考核、管理,较好完成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推进了西藏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2003年,王法顺是防“非典”医疗组组长。通过数月的不懈奋斗和周密得力的措施,他们保持了西藏“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零的纪录。他到西藏工作后,曾担任过自治区卫生厅副处长、处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他引进外援资金,无偿为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并与藏族本土医生一起研制出专门针对大骨节病的藏药;成功开展了免费唇腭裂手术项目,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筛查并进京接受免费手术治疗;在拉萨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西藏分库。1991年他赴英国攻读卫生管理硕士研究生,学成回国,成为西藏第一位留学研究生。

    郭振家被分配到了日喀则的地区医院,服务了8年。他在西藏面对的更多的困难是内科病、人烟稀少以及交通的不发达。他从没忘记自己的责任,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出诊,在藏族同胞生活困难时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说,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援藏,给藏族人民送去了党的温暖,送去了现代化的理念。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父母的牵挂、母校老师和同学不断的鼓励,给了他温暖和前行的勇气。当他轮岗回到学校附属医院时,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并很快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

    学校附属医院院长邓爱军作为眼科著名专家,曾两次援新疆。2008年,他自愿报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眼科帮助工作半年。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积极投入工作,应对困难复杂的局面,以坚强乐观的精神迎接挑战。他勇担风险,为一位68岁的患有冠心病的严重白内障患者成功做了复明手术。老人感激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邓博士……”2016年,邓爱军第二次入疆。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眼科只有一名本地医生和一名湖南援疆专家,眼科设备缺乏。他向医院积极申请了OCT、眼科激光等设备,开展了眼科OCT检查、眼底激光治疗、角膜内皮检查等,提升了眼科的服务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他与吐鲁番市残联沟通协商,争取到为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的项目。他与学校及附属医院联系,学校各方面积极筹措,提供援疆资金10万元、专项用于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邓爱军在援疆的一年中,作为一名眼科博士,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业务培训,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作为援疆干部,他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为医院发展储备人才。在医疗管理方面,他指导修订了医院18项核心制度,强化科室规范行医的意识,逐步规范科教工作,推进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指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006年9月,学校附属医院当时的眼科中心张杰教授、曹永亮副教授踏上了雪域高原,在西藏日喀则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为300余名藏族同胞送去了光明。到达日喀则白朗县人民医院后,在简陋的手术室里,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到晚上10点多,克服设备、环境简陋和长时间连续工作等不利因素,为80余名藏族同胞成功实施了手术。接受手术后顺利复明的藏胞们激动不已,以表达感激之情的最高礼节,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虔诚地放在自己的额头上。双目失明已6年的日喀则市江当乡玉珍老大娘坐在临时帐篷里对曹永亮说:“现在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愁吃,不愁穿,但多年的眼病让我看不到发生的新变化,是你们山东来的大夫免费为我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2007年,学校派出附属医院关节外二科医生韩桂全和眼科中心医生朱玉广到新疆哈密地区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医院。韩桂全担任骨科主任,半年的时间在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推广关节镜手术,成功实施多根韧带断裂重建术,填补哈密地区的医疗空白。朱玉广担任眼科主任,治疗住院病人200多人,手术120人次,培养业务骨干,开展眼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和义诊,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光明,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及融合。

    2016年5月,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林长安、CT室副教授刘金刚、关节外科护师魏贝贝三人参加山东省援疆医疗队,赴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援疆医疗工作。林长安到达新疆次日,马上投入到疑难大手术中,援疆前三个月,带领骨科团队做了六十多台手术,病种达十余种。魏贝贝负责护理相关工作,手术病人术后得到了系统的护理,取得很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刘金刚每天规范医院CT检查操作规程,指导科室同事CT增强检查操作,在全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意义》讲座,使临床医生对增强CT检查加深认识,为以后患者的检查提供有力依据。

    2018年10月30日,学校附属医院由慈春增、段全红、孙广洪、李洁、张永峰、董培康、刘文华、孙刚、孙学辉9位专家组成的援疆专家医疗队抵达新疆喀什,奔赴疏勒、英吉沙两县开展医疗巡诊。援疆期间的14天里,医疗队共完成带教查房71人次,手术演示19例,手术指导18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12例,全院大型学术报告6场,科室内专题报告18场,涵盖免疫风湿科、儿科、口腔科、小儿外科、眼科、产科、感染性疾病科、心内科、脊柱外科等专业,培训医务人员千余人次,实践着“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承诺。其间,专家们深入学校、乡村等地,义诊达2000余人次。一位维吾尔族的4岁的皮肤病患儿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均不理想,援疆医疗队专家进行了病例讨论,并与万里之外的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专家团队进行现场连线、远程会诊,作出明确诊断,并制定了下一步治疗和康复方案。医疗队严谨、细致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患儿家属,受到当地媒体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5年7月,附属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处贾丽燕、肾内科主治医师李凯、病理科主治医师杨翰潮三人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对口援建工作。2018年11月,吴金生、谢海、王平、曹星华、王春芽分赴重庆各市、县开展医疗工作。2019年7月、2020年5月,胃肠肛门外科徐万鹏、关节外科孟晓光、麻醉科张成明、儿科王立杰、心内科李强、超声科王翠花分别到达重庆酉阳、巫溪、万州等地进行医疗帮扶。2022年,产科医生张雪、超声医学科医生王翠花分别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自2007年2月至2024年7月,学校附属医院共派遣对口支援医疗队11批、18人次援新疆,时间最长的一年半,最短的三个月;自2021年3月至2024年7月,共派遣对口支援医疗队2批、2人次援藏,时间最长的三年,最短的一年半;自2018年11月至2024年7月,共派遣对口支援医疗队3批、12人次援渝,时间最长的一年零两个月,最短的三个月。

    援边工作者的真诚奉献和对坚守的选择,对服务地群众的爱心和深情,生动诠释了“乐道济世”的情怀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山二医赢得了无数荣光。


(文:谭德红 宗文博

来源:校报编辑部  校档案室  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