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年度大学生”获得者名单上出现自己名字时,梁龙心里满是惊喜,这份荣誉是对他“闲不住”的肯定。“来校一千多天,我每天都像只陀螺,不停在转,学习、科研、竞赛、实践……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有限,我必须要让自己忙起来。”梁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梁龙,中共党员,机电学院2021级农机专业学生,现任班级班长,最高学分绩点4.64,综测成绩专业第一,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申请软著1项,获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获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骨干等1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400小时,现已推免本校继续深造。
学习:坚持稳扎稳打的“方法论”
从大一开始,梁龙的内心始终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业的执着追求,像一位自强不息的开拓者,在学习的道路上笃定前行。面对数学基础薄弱这一硬骨头,他并未退缩。“一开始,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复杂的推导常让我头疼不已。但我明白,不能被困难吓倒。”
通过设定目标、课堂专注和充分复习等方法,梁龙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数学,如今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梁龙成功获得吉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的推免资格,然而,面对众多高校抛出的橄榄枝,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母校。他深知:母校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这里有他的青春回忆,更有他未竟的使命。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青春力量注入母校冲击“一流”的伟大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
科创:深造科研创新的“方向盘”
“不要因害怕做不好而不去把握科研的机会,要主动出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是梁龙走在科研之路上的秘诀。
在校期间,梁龙发表论文两篇,申请专利三项,软著一项。在科研的路上梁龙也逐渐清晰了搞科研的目的,“科研要以现实中的实用性为主”,让科研深扎实践的土壤,做“活”的研究,而非“纸上谈兵”。
科研道路的开拓为梁龙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心脏,他活跃在各类科创竞赛的舞台上。“在做项目时,要先了解自己在研究什么,确认好研究思路,再研究如何做出符合需求的作品,当思路错误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重读文献汲取前人的经验,在错误中学习,找到新的方向,挖掘项目的创新点。”梁龙告诉学生记者他做项目时的思路。
路子对了,好成绩也就“接踵而来”。梁龙带领团队获得了“互联网+”国家级铜奖、“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山东省创新大赛”银奖、“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
服务:拧紧学生工作的“螺丝钉”
梁龙总说他做学生工作是 “量力而为,尽力而行。”可在学生记者看来,梁龙一直是把“服务师生”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
“从大一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大学生活不仅是一场学术的探索,更是一段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旅程。”担任机电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他策划开展大型活动30余场,任职期间学生会被评为优秀院会;作为班长与学督,他关心班级同学,营造优良班风,班内60%以上同学获各类奖学金,班级荣获“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团支部”等荣誉8项,个人获“山东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10余项。
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他记得团委老师和他说过一句话:“学生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重点就是同学们”。梁龙反复体会这句话,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了其中的内涵。梁龙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追求完美,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作为学生会主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让所有参与活动以及策划活动的同学都有所收获,因此他尽量将任务安排得全面,每一位同学的优势都能得到展现。因此在他统筹的30多项大型活动中,不仅活动办得顺利精彩,同学们亦是收获满满。
实践:扛起责任担当的“排头兵”
梁龙始终以脚步丈量志愿之路,用实干践行奉献精神。不仅限于在校园内发光发热,梁龙亦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之中。
作为区县调研副队长,梁龙积极投身到乡村调研工作中,他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成44个乡村的调研任务,累计撰写调研报告万字,荣获大调研优秀个人称号,他的调研事迹被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学雷锋家电维修队中,他发挥骨干力量,带领维修队前往20余个乡村社区,开展义务维修服务。面对居民家中损坏的家电,他和队友们凭借专业技能,仔细排查故障、精心维修,累计为居民免费维修家电120余件。其志愿服务事迹被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以炙心为伴,赴热爱同行。以“年度大学生”为契机回顾来时路,梁龙一直坚定地前行,而未来,他也会继续用实践履行使命,用奋斗铸造青春荣光。“永葆向上攀登的心,手握火种,高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