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执行环南极近岸国际考察(ICCE)任务的中、俄等国考察队员的努力下,学校成功回收了于 2021 年 3 月中国第 37 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极别林斯高晋海布放的一套海洋潜标。经检查发现,潜标上的温盐深仪一直处于连续记录的工作状态,获得了长达1407 天的完整观测数据,创下中国极地考察潜标观测时间最长纪录。回收的潜标设备在环南极近岸国际考察经停乔治王岛期间转运至中国南极长城站,海洋生命学院李春阳教授于 3 月 4 日从长城站带回了潜标上的部分设备。
此次潜标回收工作得到国内外单位的大力支持,成为国际合作南极考察的典范。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环南极航次队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曹叔楠一直积极沟通协调,山东大学博士后刘宁华将回收潜标所用的甲板单元和配件带到巴西登船。最终在环南极航次俄方队长、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AARI)副研究员 Nikita Kusse-Tiuz 的指挥和组织下,中国、俄罗斯、巴西、智利、阿根廷、印度、秘鲁等国家考察人员共同努力,将潜标回收到“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上。在航次已严重超时的情况下,资助方瑞士阿尔伯特冰冻圈基金会和考察船单位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一致同意,放弃最后航段的原计划站位,将回收潜标工作作为航次最后的唯一任务,并且免除了由此产生的额外船时费用。
此次回收潜标得到的温度、盐度、海流长时间序列数据填补了该海域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空白,有助于深入了解别林斯高晋海水团和环流变化,全面认识该海域暖水通过促进冰架底部融化加速西南极冰架损失的过程。 (史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