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报》

春风化雨润桃李  巾帼先锋绽芳华 ——记“潍坊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彭美玉

2025-03-14     浏览(42)     (0)



    她被学生称为“24小时加油站”,从科研攻关到心理疏导,从实验室到毕业后的人生舞台,她始终是学生的“温暖伙伴”,她被学生亲切叫做“终身导师”。她是山二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从事临床教学一线工作34年,她始终坚守岗位,努力践行医者和师者的职责与使命,她说:“回顾过往深感充实与自豪。”
    她就是学校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学科负责人、免疫学实验室副主任彭美玉教授。近日,潍坊市总工会通报表扬了潍坊市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彭美玉荣获了“潍坊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让我们一同聆听她的故事,感受她绽放的璀璨芳华。


实验室里的全天候指导


    “即使半夜遇到实验难题,也能随时连线彭老师解答。”课题组内的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彭老师的常态。彭老师坚持 “实验进度不隔夜”原则,只要同学们实验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导师来分析解决。研究生秦雅含回忆道:一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数据很不理想,因为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不敢打扰导师所以想放弃。
    恰好彭老师打视频来询问结果如何,正好通过视频指导自己重新调整电压获取到了理想数据,等实验结束已是深夜。后来组里的学生都发现只要有重要的实验时,彭老师都会处于待命状态,手机一打就接。因为有全天候的导师,同学们做实验不会再有顾虑。


“一人一策”的因材施教


    针对从研究生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的不同阶段,彭老师设计了“文献精读-综述撰写-自主实验-独立课题”的递进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学术午餐会”讨论进展。
    根据学生特点定制研究方向,沈同学很喜欢做科研,明确表示未来想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深造。彭老师为其设计“小课题保毕业+大课题出好文章为考博做基础”的双路径,最终助力其发表1篇二区SCI论文,1篇CSCD论文,获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最终顺利进入青岛大学读博,这就是彭老师的“一人一策”个性化指导。在彭老师的指导下,团队近三年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才引育计划”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1项。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中国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等。


亦师亦友的温暖陪伴


    从入学第一次见面,彭老师便告诉每一名研究生“科学研究是一座大山,攀登过程必然是险阻重重,遇到困难一定不能放弃,更不能被打倒“。课题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大家的依靠,实验中的难题大家会一起分析解决。即使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能会从中找到新的突破点。2020级研究生张梦雨一开始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不一致,反复多次结果都不理想。导致张同学心情很低落,也不好意思找彭老师汇报实验结果。彭老师发现后,主动询问、全程陪伴她做实验,并组织组里成员一起讨论,很快发现了她实验操作中的小错误,保证了她后续实验的顺利进展。
    彭老师一直践行“工作不偷懒,休息要彻底”的原则。鼓励学生劳逸结合,每到节假日,彭老师都会自费组织学生聚餐、唱歌、旅游来缓解科研压力。


毕业后的“云端导师”


    彭老师培养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更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学生毕业读博,她作为“云端导师”依然持续提供帮助。“没想到毕业后,彭老师还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目前就读于青岛大学2023级的博士生沈洁感慨。彭老师为自己设立了“终身导师”自我承诺。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方式为在读博士生解决实验技术和专业难题,共享最新文献与实验设备资源。沈洁同学刚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因为专业更改,在科研选题和设计上遇到了很多难题,彭老师结合两个专业的特点,指导其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思路。一年后顺利发表SCI论文一篇。
    “教育不是三年合约,而是一生的联结。”她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内涵。这份“终身导师”的情怀,正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在科学与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来源:党委宣传部  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