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百年师范 千秋党恩
———在谭平山塑像前的感悟

作者:梁春婷  ■人文学院    
2011-04-30     浏览(452)     (0)




  此为主题书画摄影比赛作
  品,表达了农家对党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编者按 连月来,学校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 “南粤校园党旗红”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相继举办了“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创先争优,争当先锋”主题演讲比赛及“南粤校园党旗红”主题书画摄影比赛。本报开辟专栏择优刊登比赛作品,以飨读者。
百年师范,生生不息。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湛江师范学院里,在百年师范纪念塔旁,竖立着一座塑像。多年来,这座塑像激励着莘莘学子珍惜青春,自强不息;激励着广大学子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投身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滚滚洪流。他,就是谭平山同志。一位热爱祖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丰碑永远,彪炳千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华诞。90年的艰苦奋斗,9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的党在磨难中崛起,在黑暗中前进。翻开党史,这里有党的饱受磨难的疮痍,这里有党的博大胸怀的拥抱,这里有党的无限恩泽的浸渍。无数优秀的党员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传递接力棒,为革命奋斗。谭平山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谭平山,广东高明人。1910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湛江师范学院的前身雷州中学任数学教员,1912-1916年任校长。192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广东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粤区委首任书记,中共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中央组织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赤诚爱国,奋斗终生。这是历史对谭平山的评价。他一生的政治生涯充满坎坷,富于传奇色彩。学习党史,我阅读了《苦难辉煌》这一历史著作。中国的历史发展风云变幻,在清朝末年,政府尤其腐败,中国备受列强压迫与蹂躏。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求学的热血青年谭平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谭平山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投身到革命战斗的热潮中。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火。热血沸腾的谭平山参加了“五四”运动,与同学们举起“拒绝合约,还我青岛,严惩卖国贼”等标语参加游行示威,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壮举,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国家的尊严。
  我学习党史,学习校史,经常激动不已!中华民族当今毫无愧色地屹立在世界的民族园林。为什么五星红旗如此鲜艳?那是共产党员用鲜血染红的;为什么祖国大地青春常驻?那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化成了沃土。品读《苦难辉煌》一书,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更了解谭平山与党同呼吸,共患难的一生。1927年,谭平山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成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起义最终失败了,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与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起点。谭平山因参加南昌起义,被反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开除了他的国民党党籍,流亡在港澳。被迫开除党籍的谭平山始终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少无辜的生命死于敌人的大炮、刺刀之下。身在香港的谭平山不顾个人安危,赶赴武汉要求参加抗日,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与无数为解放中国的共产党员一道,用自己的身躯铸成了祖国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1949年,10月1日,谭平山跟随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登上了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目睹了新中国诞生的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在祖国的蓝天迎风飘扬!
  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谭平山同志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他也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传播文化的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滴滴雨滋润桃李;治学济世,丝丝情教书育人。
  1910年,于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谭平山就来到湛江师范学院的前身雷州中学任数学教员,1912-1916年任校长。据他的学生回忆,他讲课清晰,富有条理,表达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与信任。在我校的谭平山塑像旁边的墙壁,镌刻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德厚道,为人师表”字样的石刻雕字。他在雷州中学工作的7年时间里,为雷州半岛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年来,湛江师范学院文脉相承,发扬谭平山校长教书育人的精神,形成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为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春天。从早年的雷阳书院、雷阳中学堂、雷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十中学、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饱经沧桑,峰回路转。1978年,国务院批准改建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湛江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一百多年的砥砺,一百多年的风雨兼程,让我校积淀了一种文化,凝聚了一种精神———“崇德厚道、匡时济世、阳刚有为、追求卓越”的雷阳文化精神。身处于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底蕴的学府里深造,我深感骄傲与自豪!
  有一种精神,虽随时光流逝,却永不褪色,那就是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有一种力量,虽随时代发展,却代代相传,那就是榜样的力量。高山仰止,人文昌明;百年师范,薪火相传。一代代湛师学子在谭平山校长的革命精神的激励下,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奔向祖国四方,传递革命的精神,播撒知识的种子。
  在祖国西南部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世界屋脊———西藏,让人有着不尽的牵挂与向往。然而,西藏林芝地区的交通却十分落后,人们的整体生活处于较为封闭状态,经济与教育发展十分落后,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队伍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广东省的对口扶贫地区。自2002年以来,湛师学子的援藏热情十分高涨,他们发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前赴后继,相继有15名毕业生志愿入藏从教,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青春,献身基础教育,播撒爱的种子与希望。2009年,我校还与西藏林芝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将西藏林芝实验学校定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基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2011年,我校荣获全国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是广东唯一获此荣誉的高校,成为了广东省高校的援藏大户。西藏林芝,成为了湛师人永远的牵挂!
  塑像中的谭平山两眼炯炯有神,望着前方,坚定而有力。身为湛师学子,我总喜欢到谭平山校长塑像前驻足凝望。在这里,瞻仰革命先烈;在这里,读懂党史校史;在这里,接受文化熏陶;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每当遇到学习上的挫败,生活中的失意时,我总喜欢去塑像前瞻仰这位伟大的革命者与教育者,从他身上获取启迪与力量。想到谭平山校长在当时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却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自己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中,为什么我过不了这些坎?为什么我要轻言放弃?想到这,我所有的困惑便烟消云散。塑像旁的钟塔,钟铎声声。钟声伴学,激励我惜时如金之志向,在成长的道路上向理想飞奔。站在塑像前,我想对谭平山校长说,拥有您,我们骄傲;陪伴您,我们珍重;怀念您,我们温暖。
  三月的校园,烟雾朦胧,风将万物轻轻地唤醒;三月的校园,细雨飞斜,雨将大地柔柔地滋润。那风,那雨,如一首思念的诗,怀念的歌。站在谭平山塑像前,我深怀崇高的敬意!塑像立于眼前,却长久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我暗下决心:要以谭平山校长为榜样,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脚踏燕岭校园,胸怀阳刚之气,好好学习,感恩社会,服务人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相信,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本文为主题征文比赛作品)
这面永不褪色的党旗……
■图书馆 任 敏
1921年7月23日,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13位先进的中国人,在上海、在南湖之畔,拨开了重重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先进核心———中国共产党!
  这是一面代表着真理与光明的旗帜;这更是一面渗透着无数共产党人为真理与光明洒下鲜血的旗帜!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在惊涛骇浪、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引领了中国历史走向光明;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在残酷的峥嵘岁月,在敌人的监狱里,在反动派的屠刀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总有中国共产党人威武不屈的豪迈、视死如归的气节和血洒疆场的悲壮!
  这是一面代表着信念与智慧的旗帜;90年来,亿万中国人民在这面旗帜引领下改造着我们的岁月河山。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在艰苦创业的岁月,是铁人王进喜、雷锋、欧阳海这样无数的共产党员为建设新中国献出鲜血和生命;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在激情燃烧的年代,是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一批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新中国的强大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这是一面代表着创新与希望的旗帜;在这面火红的党旗下,港澳回归、申奥成功、飞天梦圆、世博惊艳。我们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高速增长,也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经历了汶川、舟曲的伤痛和抗争,也体验了奥运、世博的成功和荣耀;然而,在这面永不褪色的党旗的指引下,我们在困难中创新奋进,在挑战中顽强前行,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成绩,高扬我们民族的刚强和尊严!
  当我面对这面火红的党旗,作为一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我想给大家讲一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故事。在学校图书馆,有一位老馆员,她几十年如一日,在馆员的岗位上认真工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了这个长,那个主任,而她依旧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依旧是那个对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普通馆员。凭着对图书管理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她在平凡的图书管理员的岗位上一呆就是几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从她手里借书、还书的学生像图书馆里的书那么多、那么多,却没有多少学生知道她的名字。她从来没有追求过鲜花和荣誉,她是那么的平凡,平凡的好像每一本图书封页里的留白,不可或缺却又那么容易被人遗忘。当孩子功课需要指导的时候,她却因为值班不能提供帮助;当家人生病需要照料的时候,她却因为值班不能离开;每当这种时候,她也会自责、也会流泪,可依然选择坚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信念,促使这位老馆员不怕苦累、不计得失?当我问她时,她说:“教育兴国!”振兴中华,教育为本。在她眼里图书管理员工作,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事业,又是一个多么庄严的使命。所以,她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坚守描绘祖国未来美好的蓝图!
  正是由于许许多多这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个体,形成了湛师图书馆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团队,成为莘莘学子们知识加油站的温馨港湾,为学子们的扬帆远航,实现人生理想准备了充裕的精神食粮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正是这样一支团结奋进、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之音的团队,赢得了2011年“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
  亲爱的朋友,当您在夕阳的余晖中漫步在美丽校园的时候,当您在茶余饭后和家人共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请您不要忘记那些在图书馆里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图书管理员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辛勤的"园丁"们,请您用您的一份理解、一份支持,记住那一个共同的名字———党的好儿女!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鲜艳的党旗飘扬在前方,她依旧鲜艳如昨,依旧烈烈作响。在这面经历了九十载历史的党旗下,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时光可以更改我们的容颜,但是,这一切却无法改变我们内心那个坚定的信念———“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
  (本文为主题演讲比赛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