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又到一年植树时。植树造林,本是造福子孙后代、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植树造‘零’”现象,令人痛心疾首。
植树造“零”,是形式主义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典型表现。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下达植树任务指标,不管树苗能否存活,只看数字是否达标。于是,不经科学规划,便在某些区域一日内种下大片整齐划一的树苗。最终,不少树苗因后续无人养护而枯死,留下一片荒芜和虚假的数字繁荣,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不仅背离了植树造林的初衷,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这种现象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一些官员将植树造林当成了一种短期的政治筹码,而非长期的生态工程。在他们眼中,种下去多少树,比树能活多少更为重要。只要能在汇报材料中展现出亮眼的植树数据,就大功告成。至于这些树是否成活,是否真正改善了生态环境等,他们并不关心。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植树造林变了味,成为了一种只为装点门面、满足政绩需求的闹剧。它忽视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违背了生态建设应有的科学规律,让真正需要绿色呵护的土地沦为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植树造“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量树苗死亡后,原本就脆弱的土地资源被进一步浪费。这些土地在反复折腾后,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植被恢复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虚假的植树成果掩盖了真实的生态问题,使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隐患。真正需要治理的荒山荒地、水土流失区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长此以往,当地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态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而不是谋取个人政绩的工具,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必须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生态福祉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植树计划,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大地种下真正能存活、能成林、能改善生态的绿色希望。对那些搞形式主义、虚假造林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让那些只图政绩、不顾生态的官员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还应加强公众监督,通过设立举报渠道、公开植树造林信息等方式,鼓励群众进行监督,确保每一棵树都种得实实在在,每一片绿色都能真正为生态环境增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