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字的键盘敲击被 AI 生成的文字瞬间取代,当自习室铺满的演算纸被 AI 的荧光屏照亮,这场火爆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大学校园 的 认 知 图 景 。 国 产 大 模 型DeepSeek 迅速走红,就像一面棱镜,清晰地折射出当代青年与智能技术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共生关系——不禁要问,究竟是我们在驯化工具,还是在被工具重塑我们的思维?
AI 的“解题魔法”着实令人惊叹。面对复杂的数学建模,它能瞬间生成多种解题路径;当陷入文献综述的重重迷雾,它又能快速构建知识图谱。认知加速带来的震撼,是否堪比望远镜之于天文学的革命性影响?然而,当我们沉迷于这种“思维代偿”的愉悦时,是否觉察到某些更为关键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中弱化?是否如同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蜡翼,越是过度依赖外部的认知辅助,离思维被“熔化”的危险就越近?
校园里令人警觉的“认知褶皱”若隐若现:有些学生能流畅解读 AI 生成的论文,在课堂讨论中却组织不起连贯的逻辑链条;娴熟运用 AI 解题的高手,在面对真实的科研难题时,又常常陷入思维泥沼。这背后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认知真相——过度依赖 AI 正在制造“思维空心化”。当算法决策代替了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所独有的顿悟时刻、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与创造性的灵感迸发,都有可能被湮没在浩瀚的数据洪流中。
要破解这一困境,就必须重建人与 AI 的对话姿态。在哲学层面,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性的”论断依然振聋发聩:我们与其追问如何使用AI,不如思考如何在与 AI 的互动中坚守主体性。具体来说,可将 AI 定位为“思维镜鉴”——用其拓展认知边界,但同时保持审视距离。比如,在利用DeepSeek生成文献综述后,不妨追问:这些观点的内在逻辑是否自洽?是否存在文化偏见或数据盲区?这种持续的质疑与反刍,正是防止思维惰性的有效“疫苗”。
在教学场域,也需要构建“AI不可替代”的认知飞地。比如,在特定场景中,通过现场辩论、即时写作等形式,强制激活学生的原始思维能力;或者,要求学生对智能生成的论文进行逻辑漏洞筛查,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训练,既利用了技术的优势,又守护了思维的主权。
站在文明演进的维度,AI不应该是我们认知的终点,而应当成为新思维范式的起点。就像望远镜没有让天文学家失业,反而开启了更辽阔的星空探索,AI也理应催生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当我们学会将机器智能转化为提升认知的有力工具,当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在技术赋能下获得新的跃迁,人与 AI 才能真正奏响一曲和谐的思维复调乐章。
保持与 AI 的思辨距离,本质上是守护人类独有的精神火种。在这个智能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大学生尤其需要培养“技术的节制”与“思考的野心”——既不能做蒙眼狂奔的技术热衷者,也不能因害怕风险而甘当数字化隐士。唯有在驾驭技术与反思技术的动态平衡中,我们才能既享受 AI 带来的认知红利,又能始终保持思维的敏锐与温度,这才是身处技术文明时代的我们真正的“智识成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