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我校被评为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
人大后勤改革经过十年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符合学校要求、具有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打造了精干高效的后勤实体,师生满意度明显提高,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报讯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第十三届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我校被评为“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黎玖高、赵永奎、林建荣、王志丹四人被评为“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先进个人”。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于1999年开始启动。2001年3月,学校组建后勤集团,与行政系统规范分离,模拟企业化运作,正式拉开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幕。十年来,我校后勤改革始终坚持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坚持“让广大师生满意,让学校领导满意,让后勤员工满意”的工作目标,围绕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方针,走内涵发展之路。
后勤负责人表示,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人大后勤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人民大学办学要求、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打造了一个精干高效的后勤实体,形成了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人大模式,建成了“以后勤集团为主导,牢牢把握后勤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紧密依靠社会力量,多元共存、有序竞争、稳定和谐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勤集团把这个体系形象地概括为“当好管家,用好保姆”,即后勤集团代表学校履行大学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一方面牢牢把握住后勤保障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在非核心领域和非关键环节主动开放市场,有选择地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同时加强对引进社会力量的监管和引导。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奋斗,我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勤保障能力逐步适应了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师生满意度明显提高,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支精干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后勤队伍也成长起来。改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大学“十年基础、十年腾飞”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