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1举行

回顾90年光辉奋斗历程 梳理治党治国经验成就

2011-05-30     浏览(139)     (0)

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1上,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入研讨。我校校长纪宝成在报告中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当天还进行了主题为“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的专题学术讨论会。该论坛是我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

  本报讯 (记者 陈骊骊 学生记者 李海娇 曹睿倩 钟扬)5月28日,以“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90年”为主题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1在我校逸夫会堂举行,理论界、学术界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讨。这是我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举办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滕文生出席论坛开幕式,我校校长纪宝成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副校长冯惠玲主持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
  在 《实事求是是党的生命线》主题报告中,纪宝成校长联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巨大成就,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实事求是首先是指党性的问题,其次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线的重要意义。
  纪宝成校长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革新、自我改革,经过九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把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名党员,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纪宝成校长强调,九十年党的历史主流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革命、建设、改革。贯穿这九十年正确探索的一条红线,是在实践当中逐步形成并秉承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使有失误和挫折也是按照实事求是原则予以总结和纠正。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纪宝成校长提出,九十年党的历史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相反,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会遭受失败,断送大好局面。我们应当捍卫、坚持和珍惜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当牢记的,永远遵循的工作原则。尤其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干部,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关键。对每个共产党员来说,能否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个人品质问题和党性纯不纯的问题,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才是认识论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
纪宝成校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将立足并结合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究,并努力深入研究和发掘中国历代思想家著作中包含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智慧,努力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的万里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以“从邓小平的四句话看改革的前进规律”、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杨奎松以“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若干问题”、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高放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以“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三次转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以“198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凤城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两次文化转型”为题分别发言,就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教授作大会总结。
  当天下午进行了主题为“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北京地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部分中共党史、党建设研究专家作重点发言和互动,进行深度研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年度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我校进入新世纪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而发起并主办的高端学术论坛。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文社科论坛连续举办,紧扣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动,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前沿对话和思想碰撞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