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医药学院 - 《湖北医药学院报》

重建绿色网络环境 让“慢脚文化”退出青年视野

作者:■  何晓雪    
2025-02-28     浏览(26)     (0)

短视频平台主播因策划“家暴剧本”被调查,引发对“慢脚文化”的讨论。内容低俗、审美畸形等不良短视频内容屡禁不止,扭曲的创作生态影响青少年价值判断。平台应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和惩戒机制,教育系统需创新媒介素养课程,家庭场域中家长需从“堵”转“疏”。重建绿色网络需要勇气。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主播因策划“家暴剧本”博取关注被警方调查,再次将“慢脚文化”推向舆论风口。从土味情话到审丑狂欢,从虚假卖惨到价值观扭曲,这类打着“接地气”旗号的内容为何屡禁不止?当算法与流量合谋收割注意力时,这场“文化下沉”盛宴中,被消解的不仅是内容质量,更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水位。在当前网龄逐渐低龄化的趋势下,我们应当痛定思痛,肃清网络环境的歪风邪气,让慢脚文化退出青年视野,让网络环境保持绿色健康。

“慢脚文化”是网络上对部分内容低俗、审美畸形等不良短视频内容的戏谑称呼,它的兴起,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畸形和自我底线的失守。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许多人挤破头皮去吃上一口流量饭。某短视频平台2023年数据显示,涉及低俗内容的视频平均播放量是普通内容的2.3倍,这种数据反馈倒逼创作者不断突破底线。当“生吃章鱼”这样的危险行为能收获百万点赞,当编造家庭伦理闹剧的账号单月涨粉超50万,内容生产逐渐异化为一场没有底线的流量狂欢。

再者,这种扭曲的创作生态将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当小学生用红领巾做抹胸跳擦边舞、用试卷当裙子进行拍照、在家里抽烟等诸如此类的视频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时,惊讶之际更多的是反思与后怕。因为低龄,青少年并不知道此类行为是错误的,甚至会误认为很时尚。当“慢脚文化”打着时尚的旗号在青少年人群中出现并传播,消磨的不仅仅是青少年正在塑造的价值观,更是一代人的文化水位。

“慢脚文化”在新生代中肆意蔓延后患无穷,所以,我们对网络环境的肃清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创作者已经开始尝试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吸引青少年。比如,一些科普博主通过趣味实验和动画讲解科学知识,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这也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破解“慢脚文化”困局需要构建“平台-教育”的协同治理体系。

平台方应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对低俗内容实行“黄橙红”三级流量限制,并且建立惩戒机制,对屡教不改的“流量作坊”实施主体禁入。同时,平台也应积极推广正能量内容,如在少儿频道穿插播放公益广告,让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内容供给改革才是治本之策。某省级广电推出的“新锐导演计划”,孵化出多个百万粉的知识科普账号,其单条视频完播率是娱乐内容的1.8倍。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也是不错的选择,敦煌研究院联合创作者开发的“飞天手势舞”话题播放量超20亿,证明高雅文化同样具有流量吸引力。

教育系统要创新媒介素养课程,通过让学生反向拆解低俗视频的操控手法,使学生理性看待网红内容。家庭场域中,家长需要从“堵”转“疏”,通过共同制作科普短视频,既增进代际沟通又提升内容审美。

“慢脚文化”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数字化浪潮中的监管问题和个人素养。当我们在屏幕前嘲笑“土味视频”时,或许更该警惕自己是否也正滑向另一种精神贫困———用廉价笑声填充思想空洞。重建绿色网络,需要的不仅是推出相关政策,更是一代人拒绝被低俗化内容同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