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医药学院 - 《湖北医药学院报》

读懂“累点低”背后的声音

作者:■  刘佳    
2025-02-28     浏览(35)     (0)

文章分析了年轻人“累点低”现象的原因和积极意义,认为这是年轻人对自我认知和价值的重构,他们不再盲目追逐社会定义的成功,而是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明明什么都没干,但就是觉得好累”“能躺着绝不坐着”“心中默念不要投降,身体却已缴械”……近年来,动辄“喊累”、自嘲“累点低”似乎成为了年轻人的日常,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长辈表示不解,“又不是下地干活,怎么就累了呢?”“究竟这届年轻人是怎么了?”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给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教育内卷、职场竞争、房价高压等,再加上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年轻人更容易感到身心疲惫。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缺乏韧性,可能会处于劣势,难以适应高强度的竞争环境。然而,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悲观。换个角度来思考,它既是内心面对压力的自我调节,也是这届年轻人对自我认知和价值的重构。

一方面,当身体发出疲惫信号时,年轻人更愿意倾听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而不是像前辈那样一味硬撑。这种对自我状态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面临社会巨大压力与个人发展诉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时,年轻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累点低”现象正是这种思考的外在表现,它标志着年轻人开始拒绝成为社会机器中盲目运转的齿轮,转而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方式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传统观念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被视为美德,人们习惯于将疲惫视为必须克服的障碍。但当代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他们不再将疲惫视为耻辱,而是将其作为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这种转变看似是抗压能力的下降,实则是自我认知的一次飞跃。他们不再盲目追逐社会定义的成功,而是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成功学的桎梏。在“躺平”与“内卷”之间,年轻人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既不放弃奋斗,也不透支生命,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面对“累点低”现象,简单的批评或鼓励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需要理解,这是年轻一代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他们通过降低累点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及时休息来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选择虽然与传统观念相悖,却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质量的理性追求。

当然,无论“累点”阈值高低,这都不是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累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不是懒惰或失败的标志。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状态,并在努力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生活,而不是我们能承受多少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