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和市委六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要求,切实把党员干部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上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砥砺前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在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为库区保护和发展指明新方向、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考察湖北重要讲话、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理解、一体领会感悟、一体贯彻落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以学科发展为关键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牵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关键领域改革,切实把精神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医药篇章的实际成效。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要求,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持续建强育人阵地。完善立德树人机制,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好“多彩中国”大思政课。聚焦“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五育”并举,推进“五个思政”协同贯通,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用好思政实践基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试行)》,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二)夯实教育教学基础。优化专业布局调整,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圆满完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任务。增设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前沿领域相关专业,深化新医科建设。开展高级别教学研究,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质量完成新一轮专业认证,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临床见习实习监督管理。打造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示范基地。建立“请进来”“走出去”联动机制,构建多资源整合的科学教育生态,形成务实高效的协同共育新格局。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提升学位授予率、高质量就业率和执业资格通过率。统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实施“本-硕-博”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资源联动,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支持学生在各类赛事取得佳绩。打破教学科研边界,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实现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的有组织科研优势转化为有组织人才培养优势。
(四)强化“三融”协同。重视科研与教学同频共振,鼓励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带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与在汉高校或科研院所实施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改革项目。谋划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科创学院,积极融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鼓励院系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与襄阳、随州、江夏等地政府合作,依托属地附属医院加强医教联合体建设,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增强“三融”赋能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五)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坚持举校体制,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持续开展临床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计划、基础医学学科高峰计划、学科骨干梯队培育计划,推动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稳中有进,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ESI潜力值稳中快进,优化人文社科与管理学科布局,助力护理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技术等学科提质增效,打造省属高校学科标杆。争取将学校纳入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六)做强聚集人才科研平台。建强实验室体系,支持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做优做强,推动胚胎干细胞和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提能增效;全面推进武当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鄂西北生物样本库建设;深度参与湖北时珍实验室与“一带一路”国际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院建设;发挥“程功专家工作站”作用,建成“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与健康研究”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与省内“双一流”高校共建全国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力度,健全共享使用机制。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引育并重的创新平台人才集聚路径。
(七)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强化交叉前沿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打造集名家大师、学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为一体的卓越人才体系。汇聚一流人才团队,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围绕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基础研究。整合学校和附属医院力量,布局研究生命健康与医药、资源与环境等战略性新兴领域课题,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融合转化。用好湖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加大对人才开展非共识项目和“冷门研究”的支持。
(八)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领域,增强PI质效,组建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或科研团队,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努力突破科研瓶颈。聚焦“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特色新兴产业需求,引导科研力量聚焦干细胞与自主神经及代谢性疾病关联等研究,参与关键领域攻关任务。设立大项目奖励政策,加大国家级项目申报力度。探索将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考评机制。
(九)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主动与地方和企业对接,加入、组建创新联合体,扩面提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运营好鄂西北环境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药种植加工、医疗康养等产业深度对接,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建立成果转化中心,整合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引导教师开展高质量决策咨询,产出一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科技成果。
(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服等制度体系。实施书记校长挂帅国家级人才引进专班、分管校领导领衔博士引进专班工作机制。鼓励学院围绕优势特色与新兴学科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需紧缺高层次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以“高端外国专家”国际科技合作”“海外优青”等项目为依托,专兼结合引进海外人才为我所用,力争第一、二层次人才实现突破,新增2-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建成3-5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校院双聘”引进力度,强化“双师双能型”临床教师聘用。深化与襄阳、随州、江夏等地合作,共建区域性人才中心和离岸科创中心,优化布局人才基地和人才驿站。建立分类分级的人才发展需求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效能。
(十一)加强高端人才梯队建设。实施“荆楚卓越教师培育行动”“湖医药学者”“湖医药科学家”培育计划,加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关键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优秀教师访学进修、提升学历。以战略科技需求为导向,采取“自主选题、定向资助、突出目标、包干使用”攻关模式,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牵头组建重大创新平台,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支持设定特色岗位特聘青年科学家,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跨领域组建团队承担创新任务。做好人才盘点,探索试行团队负责人制度,培育可持续的重大项目攻关团队。
(十二)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充分体现教学质量、教学奖励、精品教材、学生培养等方面成效。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坚持“破五唯”和“立新标”结合,完善教师分类聘用和培养,实行长周期评价;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制定“授权松绑”清单,保障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要求,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十三)全力实现“更名”“申博”。持续优化主校区功能布局,积极推进郧阳校区建设。稳妥做好药护学院转设。合理优化学科、专业门类布局,妥善处理好本科生占比、研究生占比、师生占比与资源配置关系。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确保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量突破400。坚持自力更生与借智引力相结合,确保国家级科教成果奖取得突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持续推进与直属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构建省、地、校协(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