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淮学院 - 《黄淮学院报》

糖霜缀月时

2025-02-28     浏览(27)     (0)

文章描述了元宵节的旧城巷弄,描绘了糖霜、炊烟、汤圆、木模子等元宵元素,以及父亲新制的走马灯和街市上的灯笼,同时描绘了卖糖画的老翁和归家时的月色。文章表达了对元宵节的美好回忆和对人世间未完的团圆的感慨。

旧城巷弄的黄昏总带着糖稀的甜。青砖墙上凝着经年的糖霜,暮色里浮起缕缕炊烟,将家家户户蒸汤圆的雾气织成半透明的纱帐。母亲从樟木箱底取出了陶瓮,桂花与红糖在瓮中酿了整冬,此刻正汩汩翻涌着琥珀色的光。

“慢些倒水。”她教我揉糯米团的手势像在抚摸云絮。面粉簌簌落在老榆木案板上,恍若细雪覆盖旧时光。二十年前外祖母留下的木模子躺在窗台,牡丹纹样里还嵌着褪色的胭脂红,那是某年元宵我偷抹糕点颜料时无意留下的印记。

父亲在庭院调试他新制的走马灯。竹篾扎成的八角宫灯极为精巧,被父亲悬在香樟树下,宣纸上的剪影随热气流转:垂髫小儿逐兔,新妇推磨碾米,老翁垂钓寒江。

街市在酉时三刻骤然苏醒。琉璃匠人新制的牡丹灯足有三人高,绢纱花瓣里藏着会唱歌的机械黄鹂。对岸古戏台传来《荔镜记》的唱段,青衣的水袖掠过月轮,抖落满地银霜。卖糖画的老翁将铜勺轻轻一转,糖丝便在青石板上蜿蜒出皎月的轮廓。

归家时月亮已攀上飞檐。母亲端出冻在井里的酒酿圆子,瓷碗边凝着细密的水珠。父亲掏出怀表对准月光,表壳上的缠枝莲纹竟泛起微蓝的萤火,或许老物件每逢满月便会显现奇异的光辉。巷尾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惊起瓦当上打盹的狸奴。弟弟握着半融的兔子灯睡得香甜,糖稀顺着竹签滴在棉袄前襟,凝成一小块晶亮的琥珀。母亲将剩下的糯米团捏成小月亮排在蒸笼里,说这样等到天明时,灶王爷便会带着满屉清辉返回天庭。

满城灯火渐次熄灭,唯余天际那轮银盘愈发明亮。桂树的影子透过花格窗棂漫进屋来,在砖地上绘出流动的水墨。我忽然懂得为何老人们总说元宵月色最暖——那清冷的光辉里,原来看得见外祖母木模上的胭脂红,听得见父亲怀表里的滴答声,更盛得下人世间那所有未完的团圆。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