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谭铁牛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

畅谈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2025-03-10     浏览(222)     (0)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认为需要突出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提升,并破解多重挑战。


本报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3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接受《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采访,深入探讨“如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话题。原文摘登如下。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自主性”和“高质量”

记者《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有哪些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谭铁牛:《纲要》首次以“自强卓越”锚定高等教育发展航向,对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目标的提出,是立足“两个大局”审视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体系的“自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卓越”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需求。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需要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撑。

记者您如何理解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重要目标?

谭铁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强调自主性。以自强来突破依附性发展路径,构建自主性、创新性的高等教育生态。二是强调高质量。以卓越实现战略性引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突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要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紧密联动,成为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孵化器和关键领域创新的策源地,深度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成效。要有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培养“通识+专精”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是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显著提升。更好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海外顶尖人才来华。同时,在国际教育舞台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最后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个单元更加关联有序、良性互动。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个单元,实现总体最优。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需破解多重挑战

记者面向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我们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谭铁牛:对照《纲要》提出的系列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有一定差距。如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科建设能力、学科发展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我国高校还要在学术影响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顶尖高校进一步缩小差距。此外,高校的管理机制,特别是评价机制还需要改革和完善,等等。

记者在破解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应对哪些内外部挑战?

谭铁牛:就挑战而言,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束缚。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学术评价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在人才评价方面过于偏重成果导向,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评价体系。

二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局势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面临挑战。

三是区域、学科发展(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