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研究生教育改革:谋新篇、开新局、谱新章

作者:□学生记者刘熠  刘艺涵    
2025-03-10     浏览(662)     (8)


  为巩固理想信念活动,推动我校全面深化改革,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分管校领导覃红副校长带领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共同策划此次研究生教育改革。校报学通社记者于3月3日采访研究生院负责培养工作的周尧副院长,他对此作出了详细分析,下面是问答详情。
  校报记者:欢迎接受我们校报的采访!您是研究生院负责培养工作的副院长,牵头起草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实施意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5—2027年研究生教育十大行动方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三份重磅文件。今天我们就想听听,这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戏”是怎么开场的,背后藏着什么“剧本”,未来又要唱出哪一出“大戏”?
  周尧:感谢校报对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注!说起这场改革,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谋新篇、开新局、谱新章”的三部曲。你问背景?那得从研究生教育的“痛点”和“痒点”说起。当今时代,社会需求千变万化,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却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味道——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混着来,产教融合喊得响落实得慢,学生毕业后总觉得“书本多、江湖少”。这不,我们一合计,得来个大动作,把研究生教育从“平面图”升级成“立体画”!
  校报记者:听起来挺有画面感!那《分类发展实施意见》是不是这场改革的“开场锣鼓”啊?
  周尧:你可真会抓重点!没错,《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实施意见》就是这场改革的“定调锣”。过去,咱们的研究生培养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培养目标不清,导师忙着发论文,学生忙着刷学分,结果是“学术的没钻深,专业的没练精”。我们就想,怎么把这两条路分开走,学术学位主攻理论创新,培养“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硬骨头”的研究人才;专业学位瞄准实践能力,打造“下得了市场、干得了实事”的实战高手。这不就是“两条腿走路,哪条腿都粗”吗?说白了,我们要让“学术学位更学术,专业学位更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上天入地搞科研”,专业型研究生“脚踏实地闯江湖”!
  校报记者:这话听着真带劲!那《2025—2027年研究生教育十大行动方案》是不是改革的“主戏”?
  周尧:哈哈,你还真会递话!《十大行动方案》确实是这场改革的主打戏码,是“开新局”的重头戏。我们定了个小目标:三年时间,把研究生教育从“量大管饱”变成“质优味美”。这十大行动就像十个“锦囊妙计”,涵盖招生改革、课程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国际化培养等等。比如,我们有个口号叫“招生不唯分数论,选拔要看真本事”,就是要打破唯分数选人的老套路,找那些“脑子里有货、眼里有光”的好苗子。还有“导师不做甩手掌柜,学生不做工具人”,得让师生关系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再比如国际化,咱们喊出“世界那么大,研究生得去看看”,推动更多学生走出去,把全球视野装进脑子里。这十大行动,就是要让研究生教育“内外兼修、文武双全”!
  校报记者:那《研究生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呢?这又是哪一出?
  周尧:这可是“谱新章”的压轴戏!产教融合不是喊喊口号、盖个基地就完事了,得真刀真枪地干。我们推出这个文件,就是要建一批“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实践基地,把企业、行业、导师、学生拧成一股绳。比如,我们有个想法叫“课堂搬进现场,论文写在实践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里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还有句玩笑话,“导师不只是学术带路人,还得是产业摆渡人”,基地里导师得带着学生跟行业和产业对接,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变成“生产线”。这不就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最佳写照吗?我们的目标是,研究生毕业不是“出校门找江湖”,而是“在校门里闯江湖”!
  校报记者:太形象了!那这场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您觉得它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变化?
  周尧: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研究生教育跟得上时代,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站得住江湖”。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快得像坐火箭,研究生教育不能老是“慢条斯理泡茶水”。我们得让学生既有“仰望星空的深度”,又有“脚踏实地的力度”,还能有“面向世界的广度”。至于变化,我敢拍胸脯说,这场改革能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从“中规中矩”变成“中流击水”,从“循规蹈矩”变成“乘风破浪”。未来,咱们培养的人才,得是“学术圈里叫得响,产业界里用得上”的双料王牌!
  校报记者:您对未来的信心真足!那这场改革的目标是不是也有点“野心勃勃”?
  周尧:哈哈,野心不大怎么叫改革呢?我们的目标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分类发展出特色,十大行动见实效,产教融合创一流。”分类发展要让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十大行动要让研究生教育的每块拼图都“熠熠生辉”;产教融合要让学校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加速器。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既有书香气,又有烟火气”的研究生教育生态,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在全国高校里“自成一派、独领风骚”!
  校报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我都觉得这场改革特别带感!那您对全校师生有什么想说的吗?
  周尧:当然有!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是研究生院的“独角戏”,而是全校上下的“群英会”。它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事,更是学校事业改革的大棋局,是咱们冲击新一轮“双一流”的关键一招。所以,我想喊句话:“改革不易,大家给力!”希望师生们都能理解改革、投入改革,别光站在岸上看风景,得跳进水里一起划船。咱们齐心协力,把研究生教育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加把劲儿。我相信,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明天肯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校报记者:太精彩了!您的金句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思路清晰又充满前瞻性。谢谢您接受采访,给我们带来这么一场思想盛宴!
  周尧:哈哈,客气了!能为学校的事业聊上几句,我心里也乐开了花。希望校报把这场改革的“大戏”传得更远,让更多人加入咱们的“剧组”,一起演好这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