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诸暨2000多年的漫长建县史,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一脉相承的古越“胆剑精神”,造就了诸暨人“刚直仗义、敢闯敢拼,宁折不弯、石骨铁硬”的“木陀”性格和“崇学、尚义、务实、自强”的价值观念。诸暨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上有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以身报国的美女西施,有王冕、陈洪绶、杨维桢、余任天等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在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是涌现出全国级著名党史人物6位、省市级知名党史人物50余位。何赤华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不断传承。
一、不畏艰难、求知若渴的好学精神,筑牢了何赤华革命思想的初始基石。
何赤华出生在诸暨的一户佃农家庭,父母靠种租田养活家小,四个哥哥均因家贫而无钱读书。何赤华自幼聪明,靠着父母兄长疼爱和亲戚接济才上了学,但也因家里受灾、父亲病逝等变故,仅仅上完高小就辍学了。正是这种极端穷困的生活,使何赤华从小就养成不畏艰难、顽强坚毅的性格,他求知若渴、奋发上进,立志要为天下穷人出头而斗争。尽管失学了,但他一边在家种田,一边坚持自学。他一有空就看书,并没有荒废学业。后来,他受村里开店的阿能先生聘请,给他两个孩子当家庭教师。何赤华借此良机,一边教书一边复习文化知识,还自学了《左传》、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不仅为后来考入高校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还在外见了世面,长了见识。
1918年秋,何赤华考进了在绍兴的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简称“五师”),并因成绩优异享受公读生待遇。从此,绍兴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并成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在何赤华跨入五师校门不久,母亲病故,家里又被算“倒账”,财产都抵了债还不够。他面临着再度失学的危险,幸亏有五师老师的帮助,介绍他到塔山小学兼任教师,以弥补膳杂费和书费之不足。何赤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更加勤奋学习,各课成绩优秀,在全校名列前茅。何赤华爱好新文学,喜读新文化书报,善于写作和演讲,还与杭州“一师”新文化运动骨干宣中华、汪寿华等人关系密切。正是“五师”进步老师的言传身教、“一师”诸暨同乡的引导帮助,何赤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他今后的革命事业筑牢了思想基石。
二、图雪国耻、反帝救国的爱国精神,开启了绍兴学生运动的浪潮。
在校期间,何赤华对老师敬重有加,对同学真心诚意,经常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当同学发生不利于团结的争论时,总是主动做好调解工作,受到师生们的一直好评。他善于交际,朋友很多,凡学校或学生会与外界交涉或接洽事情,均请他到场论理,必然获得成功。正因为他这些优秀品质和才能,在学生中树立了颇高的威信,被选为“五师”学生会总干事,成为绍兴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何赤华积极投入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月9日,他和其他绍兴爱国学生曾寿昌、董秋芳等发起举行“国耻纪念大会”,到会师生1700余人。何赤华登台发表演说,并领唱《国耻纪念歌》。之后,学生们高呼“毋忘国耻”等口号,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坚决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5月12日,何赤华和女师金世桢,代表绍兴学生专程出席在杭州召开的学生联合会,公推宣中华为杭州学生联合会理事长。回到绍兴后,何赤华就积极筹备绍兴学生联合会,联合绍兴各校学生骨干,分头组建“国耻图雪会”“抵制日货会”“救国演讲团”等学生爱国团体,组织学生集会游行、上街演讲、抵制日货。并致电全国学生联合会进行声援,还集体创作了《“五九”国耻纪念歌》在报上发表。何赤华起草的《绍兴第五师范学生之救国演讲》一文,被登载在绍兴《越铎日报》头版头条。在何赤华等人的积极领导下,绍兴的学生运动蓬勃开展了起来。10月20日,绍兴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何赤华代表学联在会上发表精彩演说,宣扬要把反帝救国精神作为联合会的民治思想。11月,绍兴学生联合会受浙江学联委托筹办《浙江学生联合周刊》,由何赤华担任主笔,在绍兴创刊并向全国各地学界发行,从此何赤华走上了“以笔代刀”的革命道路。
1920年二、三月间,杭州爆发发生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何赤华发动绍兴学生全力支援。3月26日,他以绍兴学生联合会名义,起草发表《告浙同学书》,反对浙江反动当局摧残教育,无辜解散“一师”的卑劣行径。4月12日,他与金世桢以绍兴学生联合会全权代表的身份,赴杭州参加浙江学生联合会各区代表会议,坚决支持杭州学生的爱国请愿运动。第二天,又赶回绍兴,紧急召开绍兴学生联合会评议会,决定与全浙学生一致行动,实行全城罢课,并将《绍兴学生联合会罢课宣言书》发表在《越铎日报》上。绍兴各校学生在何赤华等人的领导下,不畏当局的一再威吓,坚持罢课两个多星期,有力地支援了杭州“一师风潮”。其时,何赤华还邀请宣中华等进步学生到绍兴宣讲,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并把刊有“一师风潮”详情的《浙潮第一声》,散发给绍兴各地学生骨干,后又筹办《越潮》等刊物,与《浙潮第一声》相呼应,推动绍兴学生爱国运动掀起高潮。
三、冲锋在前、致力建党的斗争精神,推动了绍兴团党组织的发展。
何赤华从绍兴“五师”毕业,先后到上虞、诸暨、安吉等地工作,以学校教员、报刊编辑等身份为掩护,积极教育民众,宣传新文化,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统治者。1922年4月,何赤华由宣中华、俞秀松两人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年底,由徐梅坤提议、张秋人和瞿秋白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春夏间,何赤华受中共上海区委负责人徐梅坤委派,到绍兴开展建立党团组织工作。他在绍兴女师附小任教,以教书为掩护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绍兴支部,暗中领导绍兴女师学潮并取得胜利。6月中旬,何赤华被聘为绍兴县立二小任训导主任,实际负责绍兴党团工作。7月,绍兴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绍兴(党团)地方支部正式成立,何赤华任党团书记,县立二小成为绍兴党团活动的一个中心。党组织成立后,何赤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常去绍兴印刷工会,给青年工人讲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情况,启发青年工人参加革命。并办起了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刊物《觉悟》,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以此吸引青年投身革命。
1924年2月,张秋人、俞秀松来绍兴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绍兴独立支部成立,由何赤华兼任书记。绍兴党团支部改为中共绍兴支部,何赤华任书记。5月1日,何赤华带领绍兴印刷工人和五中、五师、女师等进步师生数千人进行集会游行,开展“五一”纪念活动,并油印了《五一告劳动大众书》和“劳动者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等标语。5月9日,何赤华在《越铎日报》上发表《打倒国际侵略主义》的纪念“五九”文章。同月,女师学生因演出《卓文君》一剧激恼绍兴发动政府,便以“有碍风化”“经费困难”等借口,议决停办女师。何赤华领导女师师生发动“卓潮运动”,并闯入绍兴议会会场,责问议员,迫使议员们撤销停办女师议案。
在何赤华等人的努力下,绍兴的青年团组织有了迅速的发展。5月下旬,张秋人以团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绍兴视察党务和团务工作,就是否组建青年团绍兴地委等问题与何赤华进行了商讨,认为暂无组建团地委的必要,应全力于国民运动,积极吸收先进分子。何赤华对此表示赞同,之后积极与绍兴国民党进步人士合作,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以个人身份跨党加入国民党,领导开展国民革命运动。6月22日,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派宣中华等人到绍兴,召集国民党员开会,成立国民党绍兴临时县党部,何赤华等人被公推为县党部执委。从此,绍兴国民运动有了公开的领导机构。
四、舍生忘死、浴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展现了何赤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1925年1月,何赤华辞去绍兴县立二小的职务,在诸暨中区小学任教。他以《诸暨民报》和诸暨妇女平民学校为宣传阵地,先后发表《国民革命运动》《非基督教运动》等文章,在师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他还发起成立了“青年民力社”等团的外围组织,秘密推销《向导》和《中国青年》刊物,并创办诸暨店员联合会季刊和商业夜校,兼课宣传国民革命意义。6月初,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诸暨,何赤华等人立即召开诸暨国民会议促成会,通电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并印发2000余份“五卅”惨案警报进行散发宣传。同时,主持召集教职员联合会、青年民力社、店员联合会等40余个团体开会,联会组织了“诸暨上海惨案后援会”,召开国民大会、追悼大会,组织4000余人举行示威游行,控诉帝国主义制造上海“五卅”惨案的暴行。7月,又筹建了“五卅惨案表演团”,连着两天公演《同胞血》一剧,观众达1000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诸暨民众的反帝斗志。年底,何赤华以“青年民力社”名义,把《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登在《诸暨民报》头版显赫地位,触动了国民党右派及地方封建势力的利益,国民党反动当局下令封闭青年民力社,停办《诸暨民报》。随后,国民党诸暨、绍兴县党部联合发布所谓的何赤华“赤化”等十大“罪状”,并令两县各地通缉。何赤华接到党组织通知,被迫离开诸暨。
1926年2月,何赤华与上海的党组织接上联系,被安排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人子弟小学任校长,并兼任党中央驻上海特约记者。同人子弟小学是党在上海的活动据点之一,秘密成立了党的支部,何赤华任支部书记,他以编写印发革命传单等宣传品为主要任务,并积极从事上海工人运动,曾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卅惨案”周年示威游行活动,发动小沙渡日本纱厂及电车公司600多工人举行罢工斗争。1927年1月,中共上海区委派何赤华回浙江开展国民革命工作,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农民部秘书。他除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队外,还去宁波、温州等地组织民众迎接北阀军。2月,他抓住北阀军入浙的有利时机,全力领导全省农民运动,并在杭县等地组织“农民自卫军”,筹划枪械等武器。
4月10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革命形势变得十分恶劣,何赤华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出事,便提前告诉怀孕的妻子要挺得住,好好抚养孩子,继承革命事业,并将整理好的党的文件交给妻子,要她在天亮前送到杭州济难会的同志手里。11日上午,国民党右派纠集大批流氓特务和反动军警,包围了国民党省党部,以“清党”为由,非法拘捕了何赤华等20余人。何赤华被捕后,先被关押在湖滨路的拘留所,后被转押到浙江陆军监狱。期间,反动派多次“开庭”审讯,还先后派叛徒王诺言、沈定一等人出马“感化”,还将何赤华妻儿带到拘留所会面,企图诱惑何赤华自首变节,但被何赤华识破诡计、严词拒绝,还交代妻子不要伤心流泪,要化悲痛为力量,抚养好两个孩子,长大后走革命的路,替自己和同志们报仇。在狱中,何赤华还利用机会向难友们讲解革命道理,组织难友以集体绝食来抗议监狱当局的重刑虐待。当杭州地下党组织以济难会名义,派人把衣服和钱送进监狱时,何赤华趁机将沈定一的叛党行径告诉了党组织。并把组织上送进来的财物分给难友们,鼓励同志们坚持革命。1927年7月24日,何赤华在杭州浙江陆军监狱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何赤华烈士作为中共绍兴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建人,对绍兴乃至全省、全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胆之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国民党先烈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坚定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