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校校友涂光涵的亲属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奖励林学院的优秀学子。近20年来,这份来自远方的关爱与激励,如同秋日暖阳,温暖并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心田。2024年10月,涂光涵的长子涂为林先生遵循母亲邹德真的遗嘱,代表姐弟三人,捐资80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设立了 “涂光涵、邹德真教育基金”,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拳拳情意,对南林学子的深深期待。
捐资助学,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美德,也是现代文明倡导的善心义举。今天,让我们追循涂光涵、邹德真家族的时空印记,探寻大爱传承的源流,感受涂光涵先生及其家族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令人敬仰的家族视野和格局
涂光涵祖籍湖北黄陂,这里是一片人才辈出的沃土。历史长河中,这里涌现出花木兰替父从军,程颢、程颐开创理学的历史故事,以及近代政论家胡秋原、书法家冯铸、科学家田长霖等名流如星辰般璀璨夺目。而涂家作为当地望族,更是几代人勤奋努力,成就斐然。
涂光涵的爷爷涂福田(字芥庵,又名涂德藩),光绪三年(1877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学识渊博,志存高远。1906年,涂福田赴日本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政学情况,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结成《东瀛见知录》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涂光涵的父亲涂允檀,1897年出生于黄陂涂家大湾,自幼聪颖好学,是邻里间公认的“读书种子”。1918年,涂允檀以甲等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又考取公费留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先后在国民政府、高校、外交部工作,担任过驻菲律宾总领事、驻巴拿马公使兼驻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三国公使和驻缅甸大使。新中国成立后,涂允檀率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宣布起义,成为首个驻外使馆的起义者。他受到新中国的热情相待,周恩来总理亲自设宴招待,并安排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顾问。然而,因历史原因,涂允檀曾一度被捕入狱,直至1979年10月才被正式平反,恢复名誉。
涂光涵的哥哥涂光炽,是中国著名的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涂光炽一生致力于地质科学研究,为国家的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涂光炽1939年参加革命,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他将获得的20万元奖金捐给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发箐乡海螺村,修建了光炽希望小学。涂光炽先生2007年仙逝后,夫人蔡凤英按照他的遗愿,捐资12万,在光炽希望小学设立光炽教育奖励基金,帮助农家子弟走上更好的人生路。涂光炽比涂光涵长两岁,其一生的报国志向及三观对涂光涵都有很大的影响。
初心缘起范长江,毕生精力献林业
涂光涵1922年4月9日出生于北京。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林业事业而奋斗。他曾和儿子涂为林谈过自己的林业情结:“抗战时期,我在南开中学读书,先是在天津,后来搬到了重庆。在重庆,我从大公报上读到著名报人范长江写的连载纪实文学,了解到我国大西北地区的真实面貌,那里国土辽阔,但土地贫瘠,缺乏植被,人民生活环境很恶劣。我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选择学林去改造中华。”1939年,他考入中央大学(校址重庆)森林系,主修森林经营管理。在校期间,老师梁希的积极影响,更使他坚定献身林业事业的决心。他勤奋努力,虽曾因生病休学,仍在1944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次年,他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森林系攻读硕士学位,于1949年获林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求学期间,涂光涵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林业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独立与自强的重要性。1948年8月,他在美国参加了中共领导下的留学生工作。1950年春,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涂光涵先后任职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林业部造林局、林场总局等单位,参与并领导了中国林木种子公司的创立,为我国的林业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在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向后,涂光涵干劲倍增,他提出我国林木种子的工作目标:实现生产基地化、质量标准化、造林良种化。他组织建立了我国第一批林木种子采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倡导和组织成立了林业部南方、北方两个林木种子质量检验中心。为总结经验,供后人参考,他主持编写了 “采种规程”“国营苗圃育苗规程”,参与制定了“检验规程”和“种子等级标准”,和同事们集体编写了 《森林苗圃》《林木种子经营》《国营苗圃经营管理汇编》等书籍,还以评论员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导种苗事业发展。
涂光涵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林业事业,但他过早地离开了他心爱的事业,1988年在岗位上病倒后离休。2000年2月14日仙逝后,他的骨灰洒在北京昌平龙山纪念林的一棵松树下,树前的小石碑上刻着:“新中国林木种苗事业奠基人”,这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高赞誉。
致力于解读世界的新闻才女
涂光涵的妻子邹德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祖籍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邹秉文是中国农业教育的先驱,著名农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邹德真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
邹德真193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才情。1947年,她随家人赴美读书,1949年6月在美国参加革命,1950年3月中断大学学业回国,后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从此,她踏上了新闻事业的征程。
邹德真在新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她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台RadioBeijing任编辑、记者和国际评论员,访谈过众多国际友人,采访过访问中国的外国体育代表团。1978年,她成为国际评论组的中坚力量,用 “郭评”的笔名发表了100多篇评论,内容涉及中越关系、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美苏争霸和联合国内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等,展现出了卓越的新闻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邹德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新知。1982年,她在52岁时进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新闻专业,后来更是抓住机会入哈佛大学,研究美国黑人问题,获得了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结业证书。回国后,她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任广播电视研究室代理主任,并带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广播电视比较学的研究,同时继续进行美国黑人种族问题的研究,发表了多篇有关文章和译著。她的学识与才华,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与赞誉。
涂光涵与邹德真的结合,是命运的安排,也是心灵的契合。邹德真在其纪实著作《回家》一书中,用“一见如故”作为标题,写下了她和涂光涵的第一次见面。两人的父母曾经同乘一条船去美国,两人家庭的其他成员在美国又曾经有过接触。而当两人不约而同乘同一艘船回国时,在甲板上一见,便有着难以言喻的熟悉与默契。随后的一个月航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爱,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涂光涵与邹德真携手并肩,共同经历了时代的风浪与生活的艰辛。1951年10月,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女儿为真、儿子为林、为明相继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
在那个物质匮乏、政治运动迭出的年代,涂光涵与邹德真用爱心守护着这个家。他们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品质。三个孩子虽然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都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品质和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不仅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家族荣耀的延续和传承。
设立“涂光涵、邹德真教育基金”,助力林业人才成长
涂光涵先生振兴中国林业的初心既立便矢志不渝。他仙逝后,深爱他的家人想着要为他做点什么,在大地上延续他的追求。不约而同,邹德真和涂为林都想到了在涂光涵的母校———南京林业大学设立奖学金,帮助林业学子更顺利地成长。于是,从2006年起,“涂光涵奖学金”便如鸿雁,每年从太平洋的彼岸准时飞来,温暖着一批又一批勤奋的学子。这一善举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评价和获奖学子的衷心感谢。后来,邹德真和孩子们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母亲邹德真去世后,将一次性捐资800万元人民币,将原来的奖学金升格为“涂光涵、邹德真教育基金”,让更多的学子受助。当问及涂为林先生对南林学子的期待时,他说:“父亲对林业事业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名字就有父亲的愿望。我期待南林学子对林业事业的热爱能长长久久。”
再次感谢涂为林先生及其家族的慷慨捐赠和无私奉献!愿“涂光涵、邹德真教育基金”能够激励更多的林业学子为大地增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