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舒帆 学生记者 伍闻博
有一种善良,跨越血缘的守望;有一种使命,点燃濒灭的微光。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浙大医学院研究生黄琦来说意义非常,她推迟回家过年的日程安排,前往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生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浙大人的担当。
为捐献造血干细胞
她推迟回家过年
2024年10月,黄琦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她的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信息与一位血液病患儿初步配型成功。工作人员询问她的捐献意愿,她毫不犹豫地回复:“三年前入库时就想好了,这是一件有缘分、正能量的事,只要匹配成功,我一定到!”
可令她失落的是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她没有等到进一步检查的通知。“我以为选择其他志愿者了,没能帮上忙,感到有些遗憾。”
第二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黄琦忧喜交加。她为终于能帮助到他人而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对患儿健康状况的担心和对其病痛的同情。
今年1月13日,移植对象病情突然恶化,年后采集的计划不得不提前至春节前夕,“什么事都能年后再说,但这事不行!”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后,黄琦爽快的回复打消了工作人员的顾虑。
黄琦本来打算早点回老家陪陪父母,现在遇到更需要她的紧急情况,便推迟了回家过年的日程,提前五天住进了定点采集医院。
每天早晚,黄琦都需要打一针动员剂,辅助人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以便于采集。“打完针后可能会腰酸头痛,但想到对患者的帮助,所有的不舒服都是可以忍受的。”
1月24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黄琦顺利捐献1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这名白血病患儿送上一份了难忘可贵的“新年礼物”。
医者仁心
她用行动诠释浙大人的担当
从沟通捐献意愿到确定捐献,再到体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捐献失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每个月要拨打近600个配对电话,最终能成功捐献的比例并不高。黄琦为何坚定地做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呢?
“去年九月来到浙大,黄荷凤院士在新生第一课上向我们提出‘作何贡献’问题,我至今铭记于心。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这次用另一种方式救助一位血液病患儿,我认为很有意义。”
“遇到过许多惹人心疼的小朋友,乖乖地吃药,乖乖地输液,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够痊愈,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出于医生职业的理想,黄琦想到能够在关键时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便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希望远方那位陌生的患儿一家可以平平稳稳地过一个春节,平平安安最重要。”
进入浙大学习一学期,黄琦将老师们的教导感念于心。“老师们作为医生也很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有时压力很大,但想到这些心里暖暖的。”
住院期间,黄琦也不忘阅读论文保持学习。“我有读博的打算,肯定得不断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给予病人足够的安全感。”
竺可桢老校长曾问浙大青年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心里,我希望在未来的浙大生活中不断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者仁心,服务社会。这是一名医生深情而真挚的承诺。“作何贡献?”黄琦正逐步给出她的答案,而更多暖心有爱的故事浙大人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