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人工智能时代:从Deepseek到Deepthink

2025-03-07    

人工智能时代深度思考面临挑战,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机协作模式重塑思考范式。人类需要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确保个人认知主权和维护人类文明未来走向。在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让深度思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吴继萍

课堂上,学生将ChatGPT的回答直接奉为圭臬;社交媒体中,算法精准投喂的碎片化信息让用户沉迷其中。当机器能够替代信息检索、逻辑推演甚至创造性表达时,“用进废退”的古老法则让越来越多人陷入思考惰性:我们似乎正在将思维的权杖交给算法,却未意识到深度思考的能力正悄然退化。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深度耦合的当下,深度思考不应被技术解构为可量化的信息处理流程,而应成为人类构建认知主权、保持主体性的战略支点。这需要从元认知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训练以及人机协作模式创新三个维度重塑思考范式。

元认知能力是深度思考的基石。元认知能力即“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在AI时代,元认知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停止对思维过程的审视,就会沦为技术黑箱的提线木偶。我们需要培养清晰的思维目标设定能力,准确识别AI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我们的认知需求,通过不断追问“为何选择这个算法模型”“数据偏差如何影响结论”等问题,将技术工具转化为认知镜鉴。这种对思考过程的持续监控与修正,正是人类在智能时代保持认知主权的基石。

批判性思维是深度思考的核心要素。研究揭示,58%的大学生无法识别AI生成内容中的隐性偏见。这警示我们:在智能时代,批判性思维必须从传统的逻辑辨析升级为“人机交互式质疑”。在AI生成的信息海洋中,我们更需要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盲从、不轻信,而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验证,进而做到既能驾驭算法之力,又不失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

人机协作模式的创新是深度思考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与AI的协作关系,建立基于信任和责任的人机协作机制。这种机制应当明确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保AI始终处于辅助和工具的位置。同时,要建立AI使用的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认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思考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不仅关系到个人认知主权的维护,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在这个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姿态,让深度思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认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