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看两会

校报记者大家谈:当新闻遇上AI

作者:研究生记者  王湛清  图片制作  魏成轩    
2025-03-07     浏览(49)     (0)

文章分享了同学们在“两会时间”里围绕“本土时代当新闻遇上AI”的讨论,并介绍了“燃点工作坊”的举办情况。同学们分享了假期中的思考与个人成长,并讨论了DeepSeek的爆火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同学们还分享了人文情怀与技术共生的重要性,以及AI技术在新闻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分享与交流,同学们拓宽了视野,燃起重新出发的信心和力量。


图为同学们分享的主题汇报

图为同学们分享的阅读书目

3月 5日,在 “两会时间”里,我校中心校区鼎新楼752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本土时代、AI赋能、全球经济这些在政府报告里多次出现的关键词不时跳动在师生的话题里。

这里是吉林大学 “燃点工作坊”(第一期)的会议现场。我校宣传部的老师和 《吉林大学报》学生记者的代表们正在围绕着 “本土时代当新闻遇上AI”的话题进行头脑风暴。

《吉林大学报》编辑部主编韩帅:

本次 “燃点”工作坊的举办,恰如其名,旨在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热情。这不仅是师生观点交汇、热烈讨论的平台,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理论与实际、技术与艺术的桥梁。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时事热点,让专业见解在交流中碰撞,让创新思维在讨论中迸发,共同点燃智慧与激情的燎原之火。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思想交锋与智慧交融, “燃点”工作坊必将成为培育开放思维、激发创造热情的重要阵地。展望未来,期待 “燃点”工作坊能够继续秉持初心,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再次向宣传部老师和校报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的全情投入与匠心独运,为 “燃点”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家的辛勤付出犹如点点星火,必将点燃更多青年学子的思想之光,照亮共同前行的奋斗之路!

《吉林大学报》编辑部编审刘飒: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搅动到各行各业,有人兴奋不已,有人坐立不安。新闻人如何面对危机,如何应对挑战,是新课题,也是必答题。尼采说:“没能杀死我的,必将使我更为强大”。何帆在 《强大法则》一文中的3个自强方法同样适合我们每个人———第一是激发,如果前面有两条路可以选,选那条更难走的路;第二是转化,如果遇到新的劲敌,去武器架上找你最称手的那件旧兵器;三是重启,就是断舍离。本土时代,我们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源泉。阅读吧,它是最简单易行的重启模式,也是AI时代自我意识的坚定捍卫,更是人类同人工智能PK最好的深度思索,在这条路上它能带给我们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党委宣传部正科级秘书霍睿:

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新闻生产的边界与可能。在 “生成式AI赋能新闻报道”实践教学中,大家可以深度体验 DeepSeek、智谱清言、可灵AI、即梦AI等前沿工具在新闻创作中的实际应用。这些AI工具不仅能够快速生成稿件、优化语言表达,更能为记者提供全新的创作视角与思维启发。正如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言:“技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拓展人类的能力边界。”面对这场技术革新,新闻人既不能盲目追捧,也不能固步自封,而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在 “人机协同”中探索新闻创作与内容创新的无限可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实习记者芦猛:

新闻采写是一场与时代对话的修行,需要用心感知,用情书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新闻人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永恒的命题,也是必须直面的挑战。我认为新闻采写应当有三道工序:首先是深入采访,以多重视角观察,用充分准备筑基,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障;其次是精心构思,明确主题,筛选素材,这是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匠心表达,运用丰富词汇,灵活句式,这是新闻感染力的重要源泉。新闻沃土需要我们用心用情书写,以笔为犁深耕。

在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假期中的思考与个人成长展开了热烈交流,并分享了自己在假期中阅读感悟以及迅速发展的AI技术对自身专业影响的深刻思考。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湛清:

以DeepSeek的爆火为契机,促成了我们今天的DeepTalk。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当机器能够提供海量答案时,真正稀缺的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DeepAsk。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能够提出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提问的能力将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智慧始于好奇,真理无惧变化。保持质疑能力、掌握洞察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在面对AI挑战这一新课题中的强有力武器。

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潘至茂:

正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冯远征说 :“DeepSeek生成剧本的语言都很严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缺少人的温度。科技是无限的,但有限之处在于如何让人去真正利用它,而不是它来左右人。”AI领域的突破对一些行业产生了冲击,但对于文字从业者而言,人工智能是高效的 “生产工具”,而无法替代成为 “生产者”,因为从来是事物赋予文字意义,而不是文字赋予事物意义。

商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魏成轩:

在 《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用一种近乎 “说书人”的笔法,把历史从冰冷的书本中拉回到人间烟火,它不是正史、不严肃,不像一个全面的板着脸的老师,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当我们深陷困顿,不知该何去何从时,不妨多看看历史,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必能让我们通达的看待世事,更加清醒而理智的面对生活。而作为学生记者,我们可以利用AI在校报的工作中实现更高效率、更多样化的运作模式,但更应该借助AI激发独属于学生记者的创造力,通过合理利用技术,专注于挖掘独特故事、服务学生社群,培养新一代媒体人的数字素养。

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沈琪:

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大格局来看,DeepSeek的成功也为中国科技企业树立了榜样。它证明了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受到鼓舞,加大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然而,面对DeepSeek的崛起,我们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 AI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探索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关注AI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政策。

文学院本科生王睿琳:

蒙田在四百年前便深刻洞察———“最伟大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而步入现代,这份惬意已悄然与技术共生,成为新的时代课题。我们的探索之旅不断揭示,人文情怀与技术革新实则相辅相成。人文如同稳固的锚点,它赋予我们独处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力量,这恰恰是识别AI偏见的关键。而技术,则如同一根强大的杠杆,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以 AI分析 《红楼梦》人物关系为例,原本需耗时3天的繁重工作,如今 20分钟内即可完成,让研究者得以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文本美学的深度剖析上。人文与技术,一静一动,共同织就了现代惬意生活的美好图景。

通过分享与交流,同学们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在思想碰撞中燃起重新出发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