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工大报》

刘庆波校友:勇当信息化行业“领头羊”

2025-03-01     浏览(206)     (0)


他是哈工大计算学部第32名博士,2000年辞掉“铁饭碗”创业,带领公司成长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权益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并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获评2019年中国经济(行业)十大领军人物、2020年中国IT服务领军人物、2020年度新时代中国经济优秀人物,3次获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我所有用来谋生的本事

都是在哈工大学的”

高中时期的刘庆波一心想学工科,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作贡献。1983年,他考入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入学后他发现自己不像从前一样“闪光”了,周围的同学个个优秀。他很想证明自己,于是迅速摆正心态,调整学习方法,加上自身持续努力,后面3年多他所有课程成绩都是“优”,并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推免研究生,后又成为计算学部第32名博士研究生。

“老师们工作很拼命,做科研很投入。我记得导师王开铸教授有一个包,挂在固定的地方,里面装着工作证、换洗衣物,无论任何时候有出差任务拎起来就走。老师们在学术上很敏锐、很活跃,一有新兴的计算机语言就分享给我们。”在哈工大10年间,刘庆波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品质。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庆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我所有用来谋生的这点本事,都是在哈工大学的。”

“哈工大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处得很亲,我从读本科时就经常到老师家蹭饭,读研时老师带我们一起读文献。这10年是我最幸福的10年,尽管课业压力大,但远没有工作后的压力大。”在哈工大的时光让刘庆波无比回味。

辞“铁饭碗”下海把企业做成“领头羊”

1993年,刘庆波博士毕业后进入国家外经贸部(今商务部)计算中心。他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单位信息化建设做了重要工作,很快被提拔为技术发展部部长。

学历、职位、仕途上的顺风顺水并没有使他“安分”地享受北京生活,他反而“蠢蠢欲动”。“身边有几位哈工大校友下海创业,我对创业也充满好奇,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最终让我下决心的是哈工大在京校友的鼓励和支持。”

2002年刘庆波创办中百信集团公司。没有产品、客户、回款,创业初期困难一个接一个,他想尽各种办法只为能坚持“活下来”。“最困难的时候都‘揭不开锅’,发不出工资了,但公司只拖欠了管理层的工资,从来没拖欠过员工的工资。”

那段时间刘庆波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半夜出去散步想出路。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业务广而不精,应瞄准“单项冠军”而非“全能冠军”。最终他选择主攻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权益交易市场信息化服务,锁定目标后积攒能量、等待时机。

这两个看似“小众”的赛道,恰恰在21世纪初迎来社会需求的增长。2004年,中百信成为原信息产业部首批发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临时资质证书的6家企业之一。刘庆波率先建立行业规范,实现服务标准化。“我们也是行业中较早成立质量管理部的,这个部门只花钱、不赚钱,但它能够规范我们的服务质量,让我们走得更远。”

做好自己的同时必须跟得住市场,面对不断出现新的业务需求,刘庆波带领大伙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跟跑”到“预见”再到“引领市场”。“我们从2008年开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国家在2011年出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通知时,我们已经有自己的产品了,这样就有了竞争优势,在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7个省市中我们公司做了三个半。”

中百信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参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国家标准编制、监理企业资质评定办法的草拟等,累计为6000余个项目提供服务,客户涵盖国家部委、央企等单位。

2017年3月1日,中百信正式登陆新三板,刘庆波对中百信有了新的期待:“中华百业信息化”。“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是中百信的文化,刘庆波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就在去年,刘庆波有了意外收获:“我现在也是名副其实的‘教授’了。我本以为从单位下海后,这辈子不会有机会评职称了,没想到国家的利好政策让我们民营企业也能评职称了。好在这20多年我没放弃学习,区块链、元宇宙、大模型……这些新知识我一直在钻研,终身学习是哈工大教会我的。”

求学十年 一生“血脉”

“没有哈工大校友,就没有现在的我。”校友坚定了刘庆波创业的决心,更多次帮他克服实际困难、避开风险,“每次和校友接触,一定能听到没听过的知识、增长见识。”

“在哈工大求学10年,成就了我一生。母校若有需要,我必随叫随到。”刘庆波是计算学部北京校友分会会长,“哈工大校友非常团结,我们把校友组织起来,请校友分享专业知识,大模型、数据库、数据安全……把在学校没听完的课听校友讲完。”

刘庆波建议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求学期间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决定未来走多远的重要基础。“创业看似和学校没什么关联,但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是在哈工大建立起来的,同时珍视你的同学和校友,哈工大给我们一个共同的身份——哈工大校友。校友是除血缘关系外,最亲的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一生的光环和依靠,我们要无比珍惜。”


(由培远)


记者手记:我们都姓“哈工大”

由培远


思维敏捷,眼光独到,谈吐优雅,记者眼前的这位企业家就是在北京摸爬滚打20多年、把企业做成“领头羊”的刘庆波。

采访中,刘庆波提及最多的不是他的公司,而是哈工大校友。校友们一次又一次帮助他排难、避坑,成就了中百信,也成就了他的人生。只要见到校友,说起共同的老师和同学,他就觉得非常亲。听到有人说哈工大的不好,他都会争辩几句。

他说,从考入哈工大那天起,我们就姓“哈工大”。哈工大校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每次提到哈工大校友和哈工大人的身份,他言语中都无比珍视和自豪。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想为学校、为校友多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