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工作部署会召开

2024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表彰

2025-03-03     浏览(31)     (0)

中国人民大学新学期工作部署强调强化政治监督、推进教育科技变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并从八个方面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学校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上接第一版)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政治监督,进一步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压实全面从严管党治校政治责任,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加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为奋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提供坚强保障。

张东刚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发展模式、教学方式、科研范式。必须深刻理解创新引领发展,充分依靠青年成就未来,牢牢坚持自信铸就辉煌,全面把握开放造就卓越,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全校师生要统一思想、抖擞精神,提振干事状态,拿出开年即冲刺的昂扬斗志,以坚定不移的信仰、一往无前的信念、能打必胜的信心、科学有效的办法,在把准“势”、抢抓“时”、齐心“干”、力求“效”上下功夫,奋力建设守正创新的“新人大”、与时俱进的“新人大”、快速发展的“新人大”。林尚立作新学期重点工作部署。他强调,要立足“聚”“转”“改”三个关键词做好新学期工作,明确发展“聚”焦,突出系统“转”变,全面深化“改”革,为奋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林尚立指出,2024 年是学校旗帜高扬的奋进之年、育人育才的创新之年、服务发展的实干之年、深化改革的发展之年。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科技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学校变革发展、创新开拓带来新机会、新空间。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更应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积极融入教育科技变革浪潮,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在教育强国建设“龙头”当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林尚立从八个方面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一是坚持以谋划为先,在战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纵横两个维度,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学科生态,着力布局超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二是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加快健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树立新理念,在深入学习、专业训练、开放创新等关键点上发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探索新路径,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学生夯实基础、锻造能力、全面发展,强化领导能力训练;要锻造新链条,搭建育人平台,创新教学研关系,推进招培就联动,以广阔学习空间与成长天地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坚持以协同为要,在加速推动“多校区联动”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立足“多校区联动、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探索完善“一校多园”办学布局,在学科设置上体现“智慧性”,在办学特色上提升“国际性”,在校区建设上增强“综合性”,拓展延伸形成办学增量。四是坚持以治学为根,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以超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档升级,布局急需新兴学科,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学校科研创新生态和人才培养生态提升;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持续精准发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五是坚持以致用为纲,在加快构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矩阵上取得新突破。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筑服务国家战略矩阵,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扛起国家治国理政工程建设职责使命,推动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六是坚持以强师为基,在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上取得新突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高水平人才集聚的生态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形成“人才资源高、人力资源盛、研究人员精”的发展态势。七是坚持以互鉴为方,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新突破。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涵育全球战略人才,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先行使者,打造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新格局。八是坚持以改革为力,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构建改革破局新机制,加快推进数智校园建设,完善办学条件保障,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新跨越,让中国人民大学真正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